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同耕惠民“庄稼地” 乡村文化“谷满仓”

广西日报 2012-02-01 19:57 大字

本报记者 蒋锦璐 文/图

广西以“文艺”为助推器,以“惠民”为着眼点,以“千村万户”为“肌体”,强化导向,创新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每个村镇都有文艺队,村村都有一定数量的文艺户——贺州市试点工作的积极开展,有声有色有动静,初步形成了“农民主体、社会合力、自我发展、常态管理”的模式,并从不同角度呈现出这一创新举措激发农村文化新风貌的生动局面。

“飞机跑道加宽了,飞机性能提高了,油也加满了,就看谁能率先起飞,飞得更高”

秉承自觉与自信,广西文化取得了比经济发展更快速、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的成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广西对农村文化实施大力帮扶,既是发展先进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创造了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好机遇”。自治区文联主席潘琦将“机遇”形象地比喻为“飞机跑道加宽了,飞机性能提高了,油也加满了”,接下去,“就看谁能率先起飞,飞得更高”。

2011年,自治区文联经过充分调研,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提出在全区组织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即: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原有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繁荣农村文化。

文艺是手段,“惠民”是目标。然而,这个“惠”并不仅仅单纯地停留在农民们有戏可看、有书可读、有歌可唱的层面。

如何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乡镇基层“落地”,进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如何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将农村文化“贫血症”以“既要输血治标,也要造血治本”的方式加以解决?如何将定期的“送”文化拓展为常态的“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种”进农家小院?如何从单向的“送”发展为更加精彩的文化互动,使文艺惠民汇入了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连串的“如何”,亟需实践的足音给予回答。

贺州市主动请缨,成为全区首个“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试点市。为此,贺州市制定了《贺州市创建文化先进城实施方案》和《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将“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与创建文化先进市目标结合,意在努力走出一条有贺州特色的后发达地区文化快发展的新路子。

2012年1月,龙年春节前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现场会在贺州市召开。自治区文联正式命名首批试点的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东球村等20个村为全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村,命名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赵县英家庭等30个文艺户为全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户。

文艺村、文艺户所特有或从事的文艺项目归属以下类别:文学(包括诗词楹联)、美术、书法、摄影、戏剧(特色剧种)、曲艺(特色曲种)、音乐、舞蹈、民间艺术。

贺州市在实践中,将“琴棋书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相结合。在第一批命名的文艺村中有大莲塘蝴蝶歌村、虎马岭长鼓舞村、黄洞瑶族民间艺术村、仁冲客家山歌村、水口麒麟马村、黄姚豆豉工艺村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秀水、瑶族文化传承基地——黄洞、客家文化传承基地——仁冲、彩调传承基地——凤溪等进行重点打造。这些村屯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文化产业正在逐步拓展。

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畅言:“‘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为文艺直接切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为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一个最佳落脚点。创建文艺村、文艺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形成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吃饱肚子唱山歌穿起新衣跳长鼓”

贺州市将重点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积极探索并实践“农民主体、社会合力、自我发展、常态管理”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思路。

强化农民主体,培养群体参与意识。通过“社会力量办文艺”和“市场运作兴文艺”,引导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自办文艺活动。2011年11月,八步区贺街镇东球村的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11万元,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东球村文化艺术节,彩调、歌舞、卡拉OK比赛、篮球赛等等活动,让这个边远山区村红火热闹得如同过年一般。

形成社会合力,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结合文艺村建设的“五有”规定(有领头人、有队伍、有活动、有场地、有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文艺能人的培养、活动场地的建设、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的培育。如昭平县12个乡镇均建有达到国家标准和功能要求的综合性文化站,132个村(街)设有文化活动阵地,建立了74个农家书屋(村屯文化室),组建了黄姚镇桂彩团、仙回瑶族乡调马队等业余文艺团体15个,“黄姚古镇”文化品牌已初绽风采。这些“硬件”的必备,为“文化惠民”的“软件”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自我发展,激发文化自觉热情。通过举办瑶族盘王节、客家文化旅游节和创建桂台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等形式,贺州市挖掘、展示本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民间艺人赵有福、赵县英等多人参加演出的瑶族歌舞《鼓动瑶山》,在2011年5月获得国家级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曲艺《蝴蝶歌飞》、客家山歌剧《仙姑岭茶歌》、民间舞蹈《贺州岭南八音》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令农民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常态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建立文艺惠民的长效机制,通过创建命名文艺村、文艺户作为文艺惠民的实施对象,建立了深入持久地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明确规定各文艺团体及文艺家协会每年下乡开展文艺惠民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在开展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村落文化等活动中,使文化精神逐渐浸透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在农闲、节庆及地方民间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新的生机,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试点工作中,贺州将“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与持续开展的“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农村文明村建设结合在一起,使之优势互补、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是20个文艺村之一。以凤溪村为缩影,农村文明创建活动与“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结合在一起,使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瑶族古村落的变化,不仅仅是在投入280多万元实施了乡村风貌改造工程,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不仅仅是“猪-沼-果-灯-鱼”五位一体生态农业使农民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凤溪村充分认识到村里的百年老戏台、百年老剧团、千年长鼓舞,是凤溪人可持续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宝贝”。

在市县旅游局、文化艺术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凤溪人拓宽思路,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旅游。2011年秋天,村里多方集资,投入60多万元兴建的瑶族吊脚楼上,自演自唱的“山寨版”实景演出《印象凤溪》一连上演50场,受到游客青睐。

如今,凤溪村先后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和谐村屯、自治区文明村镇。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带动瑶锦瑶绣和瑶家土特产柑橙等销售百万元以上。凤溪村文艺领头人陈永楣感慨:“腰包鼓起来,文艺才能兴起来;村容美起来,文艺才能旺起来;文艺活起来,旅游才能火起来”。

“饿着肚子唱山歌,穿着补丁跳长鼓”已成旧时黄历。今天,贺州农民欢唱“吃饱肚子唱山歌,穿起新衣跳长鼓”。

“文艺为瑶乡带来了名气,文艺给旅游带来了人气,文艺给百姓带来了福气”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治区文联和贺州市委、政府的倡导,在贺州农村引起了热烈反响和积极响应,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文艺村、文艺户的精彩风貌。

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的民族文艺队,先后8次登上“中国瑶族盘王节”这一全国性节庆活动的开幕式舞台演出,荣获“山花奖”的《鼓动瑶乡》主要演员赵有福、赵县英正是来自黄洞村,广西首个村级瑶族博物馆就落户在这里——长鼓声声动天地,黄洞村民成为文艺大舞台上的聚焦点;

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组建村级客家山歌表演队,并在仁冲小学建立了以唱《月光光》为主题歌的客家少年歌手班,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客家山歌比赛等活动——客家山歌唱出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唱出了文明风尚的倡导与弘扬;

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彩调长年盛行不衰,村委会主任何一考牵头,发动群众,筹资、筹人,组建了英家群星彩调团,逢年过节,为村民免费献戏——“哪嗬咿嗬嗨”,彩调声声,“调”出了生活甜蜜,“调”出了乡村和谐;

昭平县黄姚镇黄姚街,充满南国特色的古镇街景、山水廊桥、诗词文化,令游人驻足留连,在《酒是故乡醇》《茶是故乡浓》《美丽的南方》《新英雄虎胆》等多部影视作品中留下隽秀身影——文化是旅游永久的生命力,古镇黄姚的魅力,正逐步显现;

富川瑶族自治县大井村,沉寂多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长鼓舞,重新舞动起来,村里组织的“芦笙长鼓舞队”经常被邀请外出表演,业务很繁忙——濒临边缘的传统文艺不再“门前冷落车马稀”,“叫好又叫座”的场景频频出现;

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茶源村瑶绣文艺户李冬梅,办起了“冬梅瑶绣坊”,经她巧手织绣的服饰,市场订单源源不断,并作为地方礼品赠送外宾,经她调教的绣娘队伍,正像“鸡婆带仔,越带越多”——瑶家小针头挑出大产业,瑶绣女绣出锦绣前程,绣出致富之路。

“文艺村”、“文艺户”,一块块金灿灿牌匾挂起来。牌匾虽小,作用却大。黄洞村村委主任赵贵府乐在心头,“有资金扶持,有艺术家给我们编排节目,制定规划,今后,我们演出就能更专心、更专业。”黄洞瑶族乡党委书记曾小燕看得更为长远:“文艺为瑶乡带来了名气,文艺给旅游带来了人气,文艺给百姓带来了福气。”

引导农村文艺活动从“穷开心”向“富娱乐”转型,从“要我唱”到“我要唱”转型,从“文艺装门面”到“文化自觉”转型。广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在贺州市的试点工作已卓见成效。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肥料就拔节——文化的“种子”播散在贺州这片柑桔飘香的富饶土地上,活泼泼地生长。

到2020年,“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将在八桂大地喜收硕果,受惠的农村群众将远远不止“千村”和“万户”。

新闻推荐

富川:“五级乡村讲堂”受欢迎

本报记者王万程本报通讯员周花秀11月29日,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党校人声鼎沸,60多名镇、村干部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党的十八大亮点宣讲投影片,这是该镇开设的“乡村讲堂”的学习现场。为深...

富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川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