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区多模式并举打通“最后一公里”灌溉梗阻

广西日报 2011-08-24 21:07 大字

本报南宁讯 (记者/谢彩文)近年来,我区水利建设“大提速”,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大量水库陆续完成除险加固,有效蓄水大幅提升;一大批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干支渠系的水利用率大幅提高。但由于田间水利失修,加上田地分属千家万户,距离骨干水渠稍远一些的田地只能“望水兴叹”,这就是困扰我区农业生产的“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了解,我区目前还有8万多公里的“斗毛渠”即田间水利没有得到硬化,无人管护,渠道堵塞严重,老化失修。

近几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连续3年在冬春水利建设中,本级财政拿出10亿元,主要用于田间水利建设。各地在财政资金引导下,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广泛发动群众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多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状况,突破田间“梗阻”。

一是柳州市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模式。柳州市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基本依据,坚持“整合资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和理念,集中力量建设以末级渠系为主要内容的30万亩连片集中整体推进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通过规模效应带动全面发展,提高全市农田水利化整体水平。

二是灵山县直补物料民办公助模式。灵山县按照政府统筹、财政奖补、协会组织的方式,通过“民办公助”形式补助水泥、砂石等材料,组织受益群众自己干,放大财政补助资金效果;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水利部门抓好规划与指导、做好物料调配与质量监督,多干多补、干好有奖,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三是富川整合资金促进产业模式。富川瑶族自治县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合资金、集中连片、促进产业”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谋划农田水利布局和发展。通过小农水建设成功推动土地流转和农田改造,打造出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田园新景象,创出一条加快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新路子。

四是企业参与工业反哺模式。上思、武宣两地糖厂把甘蔗地作为他们的第一车间,工业反哺农业,调动老百姓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上思县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发展蔗区水利的同时,引导制糖企业投入蔗区喷灌设施建设,并与项目区群众组建机构负责喷灌设施的管护。

自治区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决定》出台后,我区将抓住公共财政倾斜小农水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筹资投劳兴建、维修、管护小型水利工程,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彻底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活力,注入执政之基

《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徐荷窦克林党的基层组织很有活力,基层党的建设做得很实。这是记者在广西采访时的深切感受。农事村办、农情乡解、农家党校、结对共建、先锋承诺、“三边”党建...

富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