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富川答卷”
□本报记者陈志永通讯员邹雪群
盛夏的一个下午,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铁耕村“两委”办公室,村支书李志学在村里党员的簇拥下,庄重地把不久前从首府南宁领回来的“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牌匾钉挂到墙上。“没有上级党委的关心支持,就没有铁耕村的今天。”李志学激动难抑地对党员们说。
李志学和村民清楚的记得,2010年夏秋季节,他们村就先后迎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9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莅临铁耕村调研时,高度肯定该村“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而同年的5月15日,自治区政府主席马飚在铁耕村徜徉于整洁秀美的香樟园时,连声称赞:“铁耕村确实了不起!”紧接着,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于6月5日也来到铁耕村并欣慰地指出:自治区党委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在铁耕村得到了很好落实……
一时间,人民网、新华社、广西日报等区内外主流媒体纷纷对新农村建设的“铁耕模式”不吝篇幅地进行了报道。
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寨,在短短几个月内,迎来自治区高层的密集调研,且得到多家主流媒体高度关注,这在贺州市可谓极为罕见,在全区也不多见。声名鹊起的铁耕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无疑成为了富川的骄傲、贺州的旗帜、广西的标杆。
铁耕村的横空出世,决不是偶然的。知情的人们都深知,这一“明星示范村”的冉冉升起,是富川县委、政府多年来荜路蓝缕,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水到渠成”之代表作。2010年4月28日,全区新农村百村示范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富川召开,表明该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已走在广西前列。
“太阳”“月亮”“星星”交相辉映
“在富川农村,不愁找不到‘点\’来看。”贺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老党建”感慨道。言下之意,富川新农村建设“亮点”繁多,特色鲜明。
此言不虚。在富川瑶乡,新农村建设不光“点亮”,还“面宽”。当地许多干部群众都自豪地向客人介绍道,我们的新农村,既有铁耕、白牛这两颗热力四射的“太阳”,也有大深坝、茅厂屋、楼村、洞尾、竹梢、凤溪等近十个熠熠生辉的“月亮”,还有一大批如田厂、大中屯、茅刀源、凤岭这样引人注目的“星星”。
提起白牛,在富川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明星村”。几年前,这个小瑶寨也曾经常是“报纸有文字,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其风采不亚于今日之铁耕。当年,自治区的许多高层领导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厅局长、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都曾纷至沓来考察调研。
富川新农村建设何以好戏连台、渐入佳境?对此,分管“三农”工作多年的富川瑶族自治县领导林桂新用了20个字概括:“抓点示范,以点连线,扩线成面,联片突破,整体推进。”林桂新说,这20字是经过实践证明,符合富川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法。谈起富川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与“模式”,林桂新更是如数家珍:目前,该县已涌现了以白牛村为代表的产业引领型、以铁耕村为代表的企业带动型、以秀水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型、以洞尾村为代表的政府整村推进型、以大深坝村为代表的服务企业型等几种主要模式。
让农民当主人唱主角
无论是置身于白牛、铁耕,还是走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莲山镇大深坝村,记者都深切地感受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都充当了主导作用,但并没有一味地大包大揽,为追求进度而损害农民利益。相反,从旧村改造,到新村规划,从土地整合,到产业布局,都注意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如铁耕村在村庄整治、土地流转过程中,成立了农村理事会和铁耕籍在外工作人员理事会,具体负责对群众的政策解答及思想教育工作,协助做好村屯规划、公共设施建设、水田整合等,仅用一个月就拆除了146间共计4683平方米的杂房、危房,流转整合水田1560亩,全村水田面积由原来的4457块变成780块,为实现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莲山镇大深坝村在拆旧建新中,推荐了25名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挨家挨户上门了解群众意愿,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村民们都表示支持新农村建设。
“遵循村民意愿,百姓的事让百姓自己做主,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刚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殊荣的葛坡镇白牛村党支部书记唐旺旗也深有感触地说。
让农民荷包鼓起来是最大的事情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富川县委、政府从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上。
近几年来,该县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等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目前全县水果面积达到37万亩,烤烟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蔬菜复种面积每年均超过20万亩,年出栏肉猪60万头以上。全县还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446家,使之成为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
铁耕村实施土地流转后着力打造烤烟、脐橙、生猪、油茶林等四大支柱产业,(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目前该村新种了610亩油茶林,每年种植烤烟650亩,年出栏肉猪8000多头,人均有果面积近4亩,其“烟稻轮作”模式被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赞誉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值得推广。”又如葛坡镇白牛村多年来坚持走“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形成了家家有果园、户户建沼气、人人都养猪的局面,2010年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2100多亩,年出栏瘦肉型猪5000头,沼气入户率100%,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富阳镇田厂村则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每年在早稻收割后,规模种植西红柿、大白菜、小南瓜等反季节蔬菜,全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100元。
零钱整花,集中财力办大事
新农村建设,要做的事情很多,可用的资金很少,这是一个普遍矛盾。富川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为此,近几年来,富川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重点向“三农”倾斜的重大战略机遇,用活用足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大力实施农田水利、烟水配套、小流域治理、行政村道路硬化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整合农业、水利、国土、林业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18.45亿元,建设了富阳、福利、葛坡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华和麦岭生态种养长廊,以及富川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其中占地8万多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目前园区内种植脐橙2.2万亩、烤烟4000亩、蔬菜3.6万亩,建立百头以上猪场4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2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超出463元。
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式使用,使得资金聚集效应和项目示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富川的干部把这种建设模式形象地比喻为“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同时,“零钱整花”还极大带动了农民投入、社会参与,经过几年的运作,该县广大农村已呈现生产强化、道路硬化、沟渠净化、环境美化的喜人景象。
新闻推荐
富川讯9月4日,富川瑶族自治县组织县四家班子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村委(社区)干部、村民代表等200多人认真学习了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该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对市第三次...
富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