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医学生获《柳叶刀》威克利-伍连德奖

青岛早报 2022-02-11 06:19 大字

[摘要]全球唯一

董嘉鑫

人物名片

年龄:21岁

身份:青大医学部大五学生

如今我们身份互换,我成了医生,姥爷成了病人。我会像曾经的姥爷一样,把他优秀的医德传承下去。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早报热线:82888000

在无数捍卫生命的医者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最基层的“白大褂”,也是最不起眼的白衣天使。他们游走在乡野村落,为的就是守护一方村民的健康。近日,在2021年国际“威克利-伍连德奖”收到的征文中,涉及医学诸多领域的深刻主题,如临终关怀、人口老龄化、精神卫生、罕见病治疗等。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大五的董嘉鑫,以一篇名为《沉入地下的村庄》的参赛征文,成为全球唯一一名获奖者。昨天,记者联系到董嘉鑫,并听他讲述了“村医姥爷”从医六十余载,守护一方村民的医者人生。

“军医”变“村医”

姥爷一直被称为“李大夫”

“听母亲讲,老家的屋子要塌了。 ”今年21岁的董嘉鑫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老家菏泽市郓城县潘渡镇李河涯村的那幢老屋,曾是乡村方圆十里仅有的一个诊所。

“虽得知煤陷区划定已久,但在亲眼目睹生活过的土地刹那间沉入地下后,每个李村人心头仍不免一颤。 ”昨天,在董嘉鑫的描述当中,记者感受到,对于他而言,相比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乡村诊所,有时像一处被长久遗忘的角落。 1965年,董嘉鑫的姥爷李咸敬退役回乡,从一名“军医”成为了一名“村医”。“在那个年代,‘村医’都叫‘赤脚医生’,但在我的印象里,姥爷从来没有被人这么喊过,他一直被人称为‘李大夫’。 ”

李河涯村并不大,不可避免地,医患关系中平添了一层血缘和人情的羁绊。为了能随时给村民看病,董嘉鑫的姥爷将行医地点从生产公社改成了自家院落。董嘉鑫的童年,也大半在此度过。 “走出黄土地又衣锦还乡的姥爷,自然是村子里的威望所在。 ”董嘉鑫告诉记者,姥爷曾带头捐建村里的学校和公路,也常代表村子与外面的世界谈判。每当街坊邻居之间心生嫌隙,他给出的意见会被给予最高的尊重。

全年无休

从不怠慢每一名患者

在董嘉鑫看来,他所熟识的“农村人”,只是外表上不善言辞,但他们尊重知识,感念恩情,哪怕是前往遥远的省城就医,也会背上自家土产。满满一麻袋的花生、红薯,值不了几个钱,但他们背负的却是沉甸甸的感激。

回忆童年时光,董嘉鑫每年的寒暑假都在姥爷的诊所里度过。而那段朴实的乡村生活也成为他如今奋斗在医患一线无尽的动力所在。 “诊所每天都有随时而来的患者,但为不怠慢在饭点而至的病人,一家人常要等到饭菜冷掉才能动筷。 ”董嘉鑫回忆,有一次,姥爷因看诊忙得不可开交,姥姥便偷偷瞒下被废弃的针头扎伤的意外,没想到数年后因为那次的意外感染,竟出现了肝硬化的症状。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小院里,生活区和诊所并未隔开。董嘉鑫也有幸能见到形形色色的病人。 “有捂着肚子腰弯成虾米的壮汉,有脸红扑扑活像猴屁股的孩子,还有不停呕吐着的醉酒诗人……”在董嘉鑫的记忆里,自己每天最大的趣事,就是和表哥表姐们一起在姥爷的院子里一边疯闹,一边等待着下一位来看诊的村民。百态众生,大家皆因同样的理由聚集于此。他们,连同那些治愈的微笑和伤痛的泪水,都储存在董嘉鑫的记忆最深处。

从早晨六七点钟到半夜,在董嘉鑫的印象里,姥爷的诊所24小时开门,全年无休。 “总共100来号人,村就这么大,谁有个痛痒,就像串个门一样来找姥爷,不论多晚,姥爷披上件衣裳就‘上线’了。 ”进入医学院后,董嘉鑫逐渐开始拼凑记忆中那些残存的碎片,回顾其中姥爷的诊断和治疗,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因受限于时代医学的发展,姥爷对某些疾病的认知并不准确,有些处置尚不够循证。但仅凭视触叩听的基本功和非常基础的药物,就能做到解一时之病痛,及时发现急症。即便放在今天,他依然是一个值得信赖,恪尽职守的乡村医生。

诊所停办

离开乡土来青生活

“妈妈姊妹四个,全靠姥爷给人看病养活了一家人。 ”董嘉鑫告诉记者,村里来找姥爷看病的人不花钱,只有在开药时,最多花三五角钱买药。有时一天下来,姥爷能看二三十位患者,但收到的诊费却寥寥无几。前些年帮姥爷搬家时,董嘉鑫从诊室的抽屉中翻出不少几近腐朽的账簿。听姥姥说,当时新农合尚未铺开,纵使看诊免费,开具的也都是同类中最便宜的药物,村里有些患者囊中羞涩,姥爷便隐去他们的姓名,仅在账簿上记录药名和剂量。一行行文字,从此便有了疗愈人间疾苦的力量。

2008年,各地都在推行乡村卫生室整合,由于村里人口不达标,姥爷的诊所也被下令停办,限期并入隔壁村,将来收入如何分配成为了难题。加之近几年,拿到煤矿补偿的村里人也都富了起来,私家车也不再罕见。这就意味着,十几分钟的车程之外,便是设施完备的县城医院。“村里似乎也不再需要这位老爷子了。”董嘉鑫说,思虑再三后,姥爷将诊所的医疗设备悉数捐给隔壁村的卫生室,从此告别了奋斗一生的事业,随董嘉鑫的父母来到青岛居住生活。或许是因为离开了从事一生的事业,来青后一年左右,姥爷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症。从前姥爷对家里的孩子很宠爱,而那段时间,姥爷总是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看到家里的孩子们也表情淡漠,对从前在村里的时光记得很清楚,但对现在的生活记忆一片空白。那段时间,董嘉鑫刚好在青岛市立医院实习,也是因为姥爷的病症,让董嘉鑫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身份互换

照顾姥爷体验医患真情

当从前的“村医姥爷”变成了患者,董嘉鑫从实习医生变成患者家属时,这一次的身份互换,让董嘉鑫开始留意到曾经他作为实习医生时被忽略的细节。 “作为医生,或许我们有时候只为求高效,问诊的时间只能是短短几分钟,唯有省掉问候,略去关怀,才有可能看完接踵而至的病人。这种命令式的沟通,虽然言简意赅,但听起来却难免冰冷。让原本身患疾病的患者,心里得不到需要的安全感。 ”董嘉鑫说,如果医生能把每一位患者当成亲人一样照顾,先治疗患者心灵上的创伤,那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或许能治愈得更好。

从小喜欢写作阅读的董嘉鑫,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去年的10月份,离比赛投稿截止时间仅有三四天的时间。而当时,老家村庄的动迁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时间紧迫,但看到自己生活过的村子即将与周边几个村子合并成为新的城镇,过往的回忆如涓涓流水不断涌入董嘉鑫的脑海中。他随之写下这篇文章,以记录那些曾在姥爷的诊所小院里,真实发生过的人间温情。

/ 名词解释 /

“威克利-伍连德奖”

董嘉鑫在文章的结尾处描写到:谨以此文感谢姥爷,以及像他一样,数百万计的中国村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他们,认真贯彻建国初期“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专家的科学指导下,消灭了多种传染病,极大改善了基层医疗环境,将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68岁。

据了解,“威克利-伍连德奖”是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设立举办的年度征文大赛,旨在让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分享他们的从医故事。 《柳叶刀》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医生的工作与患者照护,于2019年发起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以致敬两位医界楷模。据统计,在近几年的投稿征文中,青年医务工作者的投稿尤其踊跃。他们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和读者讲述年轻一代的医者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入以及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新闻推荐

2021年,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菏泽市户外劳动者驿站已经建设197家—— 为户外劳动者打造温馨港湾

1月12日中午,在郓城县新建南湖广场的户外劳动者驿站里,快递员靳爱民赶紧利用休息时间为自己的手机充电。“感谢总工会给我...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