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文章”人为本 生态园林惠民生 郓城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纪实

菏泽日报 2019-10-08 14:50 大字

全省新型城镇化现场会在郓城县召开郓城县委书记刘文林(前左三)、县长谷永强(左二)调度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忠义广场八里河景观大桥南湖滨水景观带正在建设中的跃进河片区金秋十月,放眼郓城,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一个文明、开放、富有活力的生态园林城市悄然向世人展示着她的婥约风姿。

自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以来,郓城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着力建机制、强投入、补短板、上水平,探索实施“三三四五”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园林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营造创建浓厚氛围

形成全民创建合力

郓城县委、县政府把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健全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抓推进。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6名县级干部全力以赴靠上抓;设立了正科级事业单位县园林管理中心,在编制、人才、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通过推广应用PPP模式、争取基金、发行债券、银行融资、基金募集五个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园林绿化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为创园工作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该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贯穿于创园工作全过程,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让市民更多享受到绿树红花、碧水蓝天的健康生活,享受到城市环境发展带来的实惠。聘请中国城市建设设计院高标准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在修编《郓城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的同时完善了绿道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防灾避险、历史文化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及树种规划。制定实施绿满郓城和“五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水系、绿地、资源、环境等“多规合一”。

如今,一个“城在林中,路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一座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国家园林城市正在宋金河畔崛起。

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打造和谐宜居生态之城

郓城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精做美“水绿花文”四篇文章,融入“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和生态园林县城建设理念,成功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生态优美城市环境。

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特色精品城市,密集实施460余项重点城建工程,打造了南湖新区城市会客厅,形成了从唐塔商业圈、胜利广场到郓州公园、南湖公园的城市历史发展轴。先后开工建设了宋金河、跃进河、北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和南湖公园,把穿越城市的三条河流建成了三条绿色发展轴,成功打造“水上郓城”的优美景观。

郓城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为契机,做足“绿”的文章,在街头植绿、广场增绿、拆墙透绿、全民护绿,建成银杏大道、国槐大道等17条林荫大道,园林式小区26个、单位60个,规划建设了宽500米、长51公里的环城林带,构筑起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在全市率先建设城市林荫步道30公里,建成绿地公园40余处、街头绿地广场32处,绿地面积增加了近28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50多万平方米,公园绿地的草坪铺设的都是“可进入式”草坪,市民可在草坪上玩耍、娱乐,唐塔公园、南湖公园等绿地公园遍布城区,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健身圈,“5分钟”出行生活圈;在城市绿化中增植海棠、木槿等花灌木1000余万株,让城市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优美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充分挖掘郓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水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区道路命名和主题公园、广场建设上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坚持一个广场一个文化主题,把每个广场、每片绿地做成文化广场、文化绿地,彰显浓厚的文化魅力。建设了以纪念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首战郓城攻坚战告捷等内容为主题的红色公园、戏曲公园等,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让城市发展承载文化积淀。

该县坚守每条道路、公园、广场、桥梁均凸显一个文化主题,目前已建成文化标识140余处,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3处。全县有古树群落4处、各类古树名木1029株,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保护率100%。2019年2月,郓城被评为全市第一个、全省第13个“千年古县”。

提升城市基础功能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郓城县确立了“加快改造老城区,完善提升东部城区,全面推进南部新区,带动开发西部商贸区”的城市总体发展思路,三年来,密集实施了一中新校区、县医院新院区、“五馆两中心”等400余项重点城建工程,建成总长48公里的26条城区道路,新建跨河桥梁16座,打通丁字路25条,渠化道交口22处,铺设人行道12万平方米,城区道路里程达到155公里,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78%,畅通了城市“动脉”。坚持地上地下一起抓,新建道路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强弱电入地,改造了老城区90%以上的道路雨污管网,仅地下工程资金投入就达9亿多元。城南水库建成投用,杨庄集水库加快推进,年内将实现“一网双库”联合供水,解决全县1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该县投资3100万元,建成投用菏泽市首家智慧城管,率先推行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12个领域执法权,设立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治堵、治脏、治乱为重点,连续6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95%以上,城区保洁面积502万平方米。

同时,强化煤炭行业、建筑工地、道路保洁等重点领域管理,完成玻璃、搪瓷行业煤改气,淘汰燃煤锅炉1000余台,抓好油烟净化和工业异味治理,蓝天白云天数持续增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新上公共自行车1100辆、助力车1500辆、新能源公交车102辆;城区节能建筑材料使用率达100%,在菏泽市率先推行煤改电、煤改气、生物质节能、地热资源四种集中清洁取暖模式。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引进圣元环保和琦泉、绿杨等业内强企名企,在菏泽市率先建成生活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初步走出变废为电、变废为肥、变废为宝三条路子,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污水处理率达96.59%。

厕所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郓城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街道公厕为主、沿街单位厕所为辅开放公厕,现郓城县城区范围内,拥有公厕138座,公厕设置密度3.03座/km2,有效解决了群众“入厕难”的历史问题。在全县率先向居民免费开放公厕,在城区金河路、西溪路、临城路等主干道设置标准的公厕指示标志牌,方便居民寻找公厕,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郓城,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型城市,正以河湖相连、花文铸魂的特有方式徐徐展开美丽画卷,承担着新型城镇化、山东省中等城市培育等30项省级示范试点创建任务,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和山东省园林县城。

郓城,这座美丽的园林城市,正滋养着一方人文灵秀。

策划王贵顺赵承谦樊兆芳

文/图通讯员魏忠友杨静刘考勇

记者郑华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片)

新闻推荐

刘胜民:鲜血铸就永恒丰碑

新华社济南9月27日电在山东郓城县,一提起当年浴血擒贼的英雄,乡亲们依然交口称赞。30多年过去了,民警刘胜民用鲜血在群...

郓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郓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