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探索城镇化发展新路径
“蔚蓝的天际云海无涯,红色的飞碟南湖安家……这里是最美的人间仙境,我的家园我的骄傲我的牵挂。”郓城县农民诗人吕萍的诗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郓城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变化,近日在网上不胫而走。
2014年12月,郓城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借着这一机遇,郓城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多方面发力,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城区规模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近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5万人增加到35万人;绿地面积由600万平方米增加到1700多万平方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1%和39.4%。
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郓城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产城一体、产城同创的发展思路,以产城融合为导向,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吸引各种要素向县城汇集,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全域旅游、返乡创业三项新动能,加快建设木制品、棉纺织、酒类包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六个区中园、园中园,搭建中小企业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九大产业发展平台,做强经济开发区、西部商贸区、文化旅游区,推动了产城融合发展,增强了承接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新型城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城镇化,没有人,城市就没有人气、没有活力。
借助全国返乡创业试点机遇,郓城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建立起组织领导、对接沟通、示范引领三项机制,搭建服务、园区、融资三个平台。设立了返乡创业银行和5000万元的创业担保基金、过桥资金,累计发放创业贷款2.3亿元。让返乡创业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去年11月份,全省返乡创业现场会在郓城召开,该县被评为山东省创业型城市。
五年来,郓城县新增返乡创业人员注册实体4.3万家,累计完成户籍迁入15万人。
提升城市基础功能,打造和谐宜居生态之城
“这片地,原先是两个老厂区。拆迁后如果搞房地产,政府至少能收入2亿元。但是县里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为目的,为市民建起了公园。”9月2日,郓城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郓城县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成绿地公园40余处、街头绿地广场32处。城市绿色从“美丽一隅”到“星罗棋布”,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形成市民5分钟绿色休闲圈。同时,启动绿化带升级改造,打开街边绿地,为市民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游憩、健身的绿色慢行系统,构建起居民绿色共享空间。先后建成宋金河公园、唐塔公园、郓州大道等城市林荫绿道48公里,最大程度还绿于民。城区绿地面积达到36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2平方米。
郓城着力书写的“水”“绿”“花”“文”四篇文章,已经开花结果。以“水文章”为例。三年来,累计投入25亿元,先后治理提升城区水系80公里,把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变成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长廊。7条河流宛如条条玉带,蜿蜒盘旋,纵横成网,河边公园成为市民游乐休闲的“城市后花园”,20余处现代化小区滨水而建,城区近半人口临水而居,畅享近水、亲水、戏水之乐。
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新型城镇化资金难
“钱从哪里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大制约因素。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郓城县抢抓国家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机遇,“多箭齐发”,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PPP模式、争取基金、发行债券等7个渠道成功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投融资的“郓城路径”。
五年来,累计吸引投入城镇建设资金360亿元,成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源头活水。
郓城县把PPP模式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新动能加快培育,在全省率先推动实施PPP融资新模式,将重大民生项目列入PPP年度计划或中期计划,广泛推介、精心运作,为城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先后成功举办3次PPP项目推介会,34个项目纳入全国综合信息平台,涉及城市开发、市政设施等多个领域,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已落地项目11个、总投资120.9亿元,其中4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项目,3个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项目,所有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落地项目开工率均达到100%。2017年因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受到国务院表彰。
通讯员刘考勇杨静赵考状记者郑华伟
新闻推荐
“双100”校长,把石磨辘轳搬进校园 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郓城县侯咽集镇中心学校校长杨其山
从教29年来,他始终以一名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先后荣获“第二届百名齐鲁名...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