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人地钱” 流程谋再造 郓城县蹚出欠发达地区快速城镇化新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樊海波报道风光旖旎的郓城县南部新城。□本报记者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刘考勇杨静
“蔚蓝的天际云海无涯,红色的飞碟南湖安家;这是雄伟壮丽的博物馆,承载着千年古县不朽的神话;芦苇摇曳荡起徐徐清波,高擎的塔吊筑起灯火万家……这里是最美的人间仙境,我的家园我的骄傲我的牵挂。”郓城县农民作家吕萍的诗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郓城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变化,在网上不胫而走。
郓城是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该县抢抓试点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质量”的目标定位,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扭住“人、地、钱”三个关键环节,创新机制,突破瓶颈,蹚出了欠发达地区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路子。5年来,城区规模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近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5万人增加到35万人;绿地面积由600万平方米增加到1700多万平方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1%和39.4%。
产城同创
五年吸引15万人进城
9月2日,在北京威顿(郓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年轻姑娘丛文迪正在认真地检查产品。
戴着蓝色工作帽的丛文迪说:“我家是潘渡镇农村的,在这里工作月工资3000多元,公司给交“五险”。中午有免费午餐,夏天有空调、冷饮。公司还有一项最大的福利,就是对我们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我们的素质。在这里干活有奔头,我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家附近就有学校,以后孩子上学不用发愁,感觉日子过得很来劲。”
在威顿,有200多名员工像丛文迪这样,在企业务工,进城安家。在附近的好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50多名农民工在这里就业,不少人在城里买房。
“新型城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城镇化,没有人,城市就没有人气、没有活力。”郓城县委书记刘文林说,郓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城镇化起步较晚,城区常住人口较少。为激发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城的积极性、主动性,郓城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与省中等城市培育试点有机融合、强力推进,借助20万郓城籍在外人员优势,扎实做好返乡创业文章,着力发展“归雁经济”。五年来,新增返乡创业人员注册实体4.3万家,累计完成户籍迁入15万人。
围绕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了外来人口“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以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按照“农民外出务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当好农民的好管家”这一改革思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加大对进城农民及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了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带“权”进城、带“钱”进城、带“技”进城。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有城市规模的扩大,更要有产业的支撑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产城同创。郓城县围绕让进城市民“有活干”“有奔头”,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先后研究出台促进全民创业、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若干意见,深入实施“三六九”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归雁经济”。着力培育全域旅游、电子商务、返乡创业三项新动能,高标准规划建设酒类包装、木制品、纺织品等“区中园”和多个创业发展平台,为进城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产业支撑,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经济板块整体提升促进农民转换角色,实现了就地就近市民化。
优美宜居
宁舍2亿元为民建公园
占地100多亩的开放式的郓州公园,傍水而建,林木环绕,鸟语花香,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片地,原先是两个老厂区。拆迁后如果搞房地产,政府至少能收入2亿元。建公园,有人开始不理解,说政府少收入2个亿不说,拆迁、建公园还要倒贴钱。但县里的决策者不为所动,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为目的,为市民建起了公园。”郓城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介绍,郓城县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成绿地公园40余处、街头绿地广场32处。城市绿色从“美丽一隅”到“星罗棋布”,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形成市民5分钟绿色休闲圈。城区绿地面积达到36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2平方米。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身份的转变,更要让新市民过上有面子、有尊严的生活。郓城县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在优美宜居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市民打造美丽家园。
细节之处见情怀。原先,城市的道路和绿化带分开,夏天行人行走晒得慌。郓城县启动绿化带升级改造,打开街边绿地,为市民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游憩、健身的绿色慢行系统,构建起居民绿色共享空间。先后建成宋金河公园、唐塔公园、郓州大道等城市林荫绿道48公里,最大程度还绿于民。
记者在宋金河景观大桥—同济桥上凭栏远眺,河湖林园一水贯通,波光水色尽收眼底,尽览“一城碧水入画来”的景观。郓城人着力书写的“水”“绿”“花”“文”四篇文章,已经开花结果。
以“水文章”为例。三年来,累计投入25亿元,先后治理提升城区水系80公里,把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变成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长廊。7条河流宛如条条玉带,蜿蜒盘旋,纵横成网,河边公园成为市民游乐休闲的“城市后花园”,20余处现代化小区滨水而建,城区近半人口临水而居,畅享近水、亲水、戏水之乐。
在外地工作的郓城人任建国,每次回家都要到城区转一转,他说:“家乡越来越美了,和我在郓城一中读书时比,都不敢认了。在外面提起来,我感觉很骄傲!”
投融资“郓城路径”
“多箭齐发”突破制约瓶颈
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钱”。围绕破解这一难题,郓城县抢抓国家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机遇,“多箭齐发”,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PPP模式、争取基金、发行债券等5个渠道成功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投融资的“郓城路径”。五年来,累计吸引投入城镇建设资金300多亿元,成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源头活水。
郓城县把PPP模式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新动能加快培育,在全省率先推动实施PPP融资新模式。将重大民生项目列入PPP年度计划或中期计划,广泛推介、精心运作,为城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先后成功举办3次PPP项目推介会,34个项目纳入全国综合信息平台,涉及城市开发、市政设施等多个领域,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已落地项目11个、总投资120.9亿元,其中4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项目,3个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项目,所有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落地项目开工率均达到100%。
土地方面,通过棚户区改造腾空建设用地9000余亩,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盘活土地4600亩,有效保障了城镇化用地。
新闻推荐
本报菏泽9月5日讯(记者李德领)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名单,齐鲁晚报·齐...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