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季增贵:巧手捏出生活“万象图”

绵阳日报 2017-06-24 07:11 大字

季增贵和他的泥人

黄泥巴捏的泥人,脸上表情各异,牙齿、衣物、动作等活灵活现,甚至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日前,在涪城区首届非遗大会上,69岁的民间艺人季增贵用黄泥巴捏出的生活“万象图”,吸引了众多观众及各大媒体。

□本报记者彭雪文/图

非遗大会上的“红人”

挑箩筐大口出气的朴实农民,摇蒲扇叼烟杆悠闲抽叶子烟的大爷,踏着节奏跳舞的泥人,影视剧经典人物济公……

在季增贵的泥人展示区,从开始到结束,一直人满为患,有的拍照留念,有的询问工艺。季增贵一面忙着回答观众的问题,一面专注地在捏好的老人头像上用细小的工具进行雕刻。在季增贵的泥人中,反映地方民俗风情是最大的特色。

记者随后来到老人简陋的工作室,更多泥塑场景映入眼帘:跳坝坝舞的老人、说悄悄话的情侣、牵盲人过马路的小孩等。除生活场景外,作品中也不乏体现绵阳历史文化作品,如李白、欧阳修等。

季增贵告诉记者,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来源于生活,是他在市井生活中认真观察的结果,然后在这基础上进行创作。比如:摇蒲扇叼烟杆悠闲抽叶子烟的大爷,脸上的皱纹尽显岁月沧桑,神态却慈祥乐观,洋溢着幸福的神情。还有一件剃头的泥塑,则将传统

理发工艺和场景还原得惟妙惟肖,这也是他常年认真观察的结果。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各样有特色的人观察时间长,季增贵还被人误会和遭冷眼。有一次,他见一个老

大爷很有“特色”,便蹲在旁边仔细观察,招来大爷狂吼:“看什么看,有毛病啊!”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这都是季增贵创作中的一些小插曲。

木匠变身“泥巴匠”

季增贵老家在山东郓城农村,因为儿子工作在绵阳,2015年,他来绵阳居住。来绵阳后,他认真观察绵阳,以眼中所见的绵阳为素材,创作了大量反映绵阳民俗、民风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泥塑作品。

季增贵自幼喜欢捏泥人,但那时只限于捏一些简单的小动物。长大后,他在部队成为炊事班的一员,工作之余,喜欢用面团捏点小动物,常常被战友们称赞,这也激发了他对泥人的兴趣。退伍后他做了木匠,不仅能做木工活,还能做精细木工雕花,偶尔也玩根雕。后来,他去了北京打工,闲时喜欢到处逛。2008年夏天,他走进北京潘家园,发现了天津泥人张的作品,那些神奇之作让他再一次兴奋,便经常在闲时特意去观赏那些泥人。

回到老家后,季增贵开始用当地的胶泥捏起了泥人,捏的东西不少,但总觉得没有神韵。一次到县城,偶遇一位泥塑艺人,在季增贵求师学艺精神感动下,对他从泥塑造型、神态拿捏、打磨、上色等各个环节予以指点。拜师经历让季增贵技艺大增,技艺纯熟后,他开始在创作中加以创新,增加作品的稳固性。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季增贵大部分业余时间都与泥巴为伴,他创作的泥人主要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造型以及济公等等,没想到许多人都特别喜欢,这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

泥巴里的技巧

捏泥人看起来是个简单粗糙活,但季增贵却不这样认为,他创新了不少复杂的技法,让作品历久弥新。

捏泥人用的是粘性好的黄泥,晾干后加水浸泡一天左右,把水箅出来后再进行晾晒。等干湿度合适时,用手反复揉搓,还要用铁锤敲打。泥料备好后,根据作品造型制作骨架,骨架的泥里需要加稻草叶或棕毛,再加入泥沙反复地手揉、铁锤砸,这样可以增加拉力,保证泥人更结实。

给骨架上泥相当于“整形”,一般先捏人头,这个步骤难度最大,要保证人物神态,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美术功底。躯干也有很大讲究,关键在线条,比如衣服的摆动、褶皱等等,否则人物不生动。

骨架完成后还要“整容”,泥人表面的泥里需要加入棉花,这样可以确保表面不开裂。这些工序完成后还得等干燥后,再用砂纸打磨,之后上色,这样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泥塑作品招人喜欢,但说起传承,这位老艺人一脸失落。2015年到绵阳后,季增贵曾经收过徒弟,但是捏泥人要和泥巴打交道,连指甲缝里也会常年塞满泥屑,最终跟他学艺学徒多只是“一时兴起,无疾而终”。

为了让自己的技艺得到传承,季增贵受一所学校邀请,每月为学生们上几节课,希望寻找到真正的爱好者。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摸索出来的这门技艺能通过非遗保护的层面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郓城县国土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郓国土告字[2017]8号

经郓城县人民政府批准,郓城县国土资源局决定挂牌出让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出让地块的基本情况和规划设计主要指标(见下表)。二、竞买人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郓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郓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