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家七代人的戏曲传承

牡丹晚报 2016-09-30 00:00 大字

讲述:魏清风(菏泽枣梆剧团退休干部)整理:牡丹晚报记者 朱 静

9月29日,家住牡丹区东城办事处皮革公司家属院的魏清风向牡丹晚报记者讲述了他们家族七代人的戏曲情缘,尤其令他自豪的是,他的儿子现在也从事戏曲编剧工作,并且在全国多次获得大奖。

祖辈做帮工接触到戏曲

我的老家在郓城县张营乡魏垓村。魏氏十六世祖魏孔会家境贫寒,忠厚老实,无兄弟姐妹。1768年的一天,南旺村一家亲戚相邀世祖魏孔会到曹州(今菏泽城区),做染房帮工。当时,有不少外地人在曹州经商,闲暇唱戏自娱自乐,魏孔会做帮工时接触到了戏曲。

魏孔会的儿子魏氏十七世祖魏心矩子承父业,继续做帮工,并在空暇时间到一个叫“山西会馆”的地方去听唱,认识了一些山西商人,其中一位山西商人吹唢呐的技艺高超,你来我往,两人很快成了朋友,并结拜了兄弟。后二人谋生艰难,魏心矩便邀请他一同回乡,做起婚丧嫁娶中吹唢呐有偿服务的生意。二人日夜操练,响声震耳,很快名声在乡里渐起。

魏心矩的儿子魏氏十八世祖魏海程,自幼心灵手巧,不但学到了长辈高超的吹奏技艺,还发展了经营之道,祖业境况走上了顶峰。

魏志友是第四代传承人,他有儿女五人,儿媳两人,孙女四人。虽然有父辈打下的良好基业,子女也个个身怀唢呐吹奏绝技,但因家庭人口的骤增、经营不善,家境经济状况走向了衰败。

我8岁进剧团跟父亲学艺

在祖辈们的影响下,我的父亲成了一名乐师,吹拉弹奏样样精通。解放后,一直在菏泽专署枣梆剧团任乐师、乐队队长。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外演出,很少回家。

记得我八岁那年,我家的房子突发大火。万般无奈下,我跟着父亲去了菏泽专署枣梆剧团,从此跟着他学手艺。开始时,我因为年龄小,心里不懂,学得不到位,因此经常挨打。直到两年以后,我才开了窍。

当时的剧团一年四季在外演出,过年也没回过家。走到一个地方就在村子里找个破庙或者牛圈住下来,条件很艰苦。

最难熬的是冬天,特别是晚上赶场子。天寒地冻,小孩子坐在一个用牛拉的平板车上,大人都走路……

凭着自己的勤奋练习,1964年,12岁的我就成了剧团的正式员工,我当时每个月可以领到33元的工资。

我8岁进剧团,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小锣、鼓等各种乐器样样精通,乐队队长、团支部书记、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在剧团里经历各种岗位。如今,我的儿子又继承了我家的传统,走上了戏曲编剧的道路。

儿子传承和弘扬戏剧艺术

1980年,菏泽老百姓看戏听戏的热情逐渐降低,剧团就去山西演唱,正好那年我儿子出生。儿子快出生时,家里给我发了一份电报让我快点回家,由于当时在准备一个大型演出,领导就把这份电报扣下没让我看。我爱人临产时自己去的医院,到现在还一直埋怨我这件事。

儿子继承了我们家族的艺术细胞,从小对戏剧很感兴趣。他考大学时,因表现优秀,被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编剧专业录取。

2005年,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工作,目前任剧目工作室主任。他为江苏、山西、河南、江西等地省直院团编剧10余部,发表评论论文数篇,并获得中国青年人才创作基金和国家编剧金奖。

到儿子这一代,我们家族已经连续七代人从事戏曲艺术道路。出生在这样一个艺术之家,我打心眼里觉得骄傲和自豪,希望我们家族继续将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