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企业每年36万助脱贫 郓城一生物发电项目,实现绿色产业***

齐鲁晚报 2016-08-11 00:00 大字

现场发放36万元扶贫款(支票)。 通讯员 李英 摄本报郓城8月10日讯(记者 崔如坤 通讯员 李英) 产业***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能够确保***见实效、可持续。近日,“郓城琦泉秸秆发电项目竣工暨***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启动仪式上,郓城琦泉秸秆发电项目负责人现场与贫困户代表签订协议,并发放扶贫款(支票)36万元。

据介绍,郓城琦泉秸秆发电项目采用国内首创第一台高温超高压中间再热机组,装机容量为2×30MW。预计今年年底,琦泉集团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可达345MW,位列山东省第一位,规模相当于12个行业主流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万吨,相当于植树2.5亿棵。郓城项目并网后,年可消耗农林业废弃物60万吨,在减少季节性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每年支付给农民的燃料收购款约1.2亿元,帮助约1万户农民家庭脱贫致富。

郓城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下,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为可再生的新能源产业,能够更好地确保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并且扶贫对象对接精准,扶贫方式操作简单,在发展实践中已被证明可承担***重大责任与使命。

据悉,此次扶贫主要是由郓城县扶贫办在该县武安镇、唐庙镇、张营镇等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选择有劳动能力100户,作为企业供货方,每户每月提供1吨秸秆,由企业每年支付3600元,每年共计支付36万元用于扶贫。

“通过政府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从而将扶贫工作转变为可持续性的、‘造血\’式的扶贫,使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走上致富之路。”郓城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郓城召开“会大人千”展发衡均育教助推力全,25处教学楼房主体工程完工

郓城县教育“千人大会”现场。本报通讯员李士栋摄本报郓城讯(记者崔如坤通讯员李英李士栋)日前,郓城县召开了教育“千人大会”,解读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