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扶贫新路:农民捡拾废秸秆挣钱企业回收敛料产绿能
新华社济南8月19日电 (记者 王阳)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房海滨没有想到,今年还是在家种地,但靠多收秸秆废料,便能就地脱贫。
在山东省郓城县武安镇华营村,47岁的房海滨半辈子面朝黄土,一家5口人、6亩地、1间瓦房,就是他的全部。
“俺们这里世代种粮,人多地少还缺水,一年下来种1亩地就剩1000元收入,而且村里也没啥其它产业,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看天吃饭。”房海滨无奈地说。
郓城县耕地面积153万余亩,有约122万人口,人均耕地1.25亩。因为郓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业不发达,农民想要打工赚钱,只能远走外出,死守农村则难以致富。
变化发生在一个秸秆发电项目竣工投产之后。郓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广岱介绍:“今年8月,我们通过引进山东琦泉生物质发电厂,把整个县域的秸秆废料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实现***,解决了产业扶贫的问题。”
捡拾“垃圾”秸秆就可以脱贫,这让房海滨着实没想到,而他就是今年第一批受益者。
在这个秸秆扶贫项目中,由县扶贫办在武安镇、张营镇等村镇选择100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由企业每年先行支付3600元,签订每户每月提供1吨秸秆的协议,实现一次性脱贫。郓城县唐庙镇党委书记郑巧玲说:“这直接带动贫困户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双桥镇梁后村贫困户梁于彪虽然不在第一批先行支付扶贫款名单内,但听说秸秆可以卖给电厂的新鲜事,他也开始准备把房前屋后的庄稼秸秆、树皮等废料收集起来,“我们捡点秸秆能挣钱,人家电厂产生绿色能源,多好的事!”
郑巧玲所在的唐庙镇,是远近闻名的木材加工专业乡镇,共有700多家生产板材和建筑模板的小公司,“这些企业的木材废料原来都要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企业进行处理,现在电厂建在家门口,通过‘卖废品\’也能为小企业主和打工者谋福利。”
“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可再生的新能源产业,能够确保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并且扶贫对象对接精准,扶贫方式操作简单。”山东琦泉集团董事长董静波介绍。
产业扶贫难精准,像秸秆扶贫这种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项目对郓城县犹如甘霖。
“这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后,年可消耗农林业废弃物达60万吨左右,在减少季节性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每年支付给农民的燃料收购款约1.2亿元,帮助约1万户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王广岱说。
新闻推荐
8月27日,第六届山东文博会进入到第三天,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一开馆,就有大批参观者涌入。菏泽展区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前来参观的客人。今年65岁的剪纸艺术家葛秀英准时来到菏泽展区,拿出工具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