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位麦农的种地账本

大众日报 2016-06-15 12:01 大字

关注麦收

□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魏忠友

四亩小麦连收带种

两小时忙活完

“四亩小麦,原本想着要忙活两三天,我还专门请了假,连满勤奖都舍了,没想到两个小时连收带播种都完工了!”郓城县丁里长镇苑楼村农民王思乔在一家包装公司上班,他怎么也没想到,现在农村种地可以这么省事。

早上到了地头,联合收割机不到半小时,就把四亩小麦收割完了,黄灿灿的麦粒直接运回家。接着,县供销社把肥料、玉米种子送到地头,播种机也开过来了,一个多小时,四亩地的玉米也播种完了。

农机服务多了,地里活儿变得就轻松了,收益也不错。王思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小麦亩收按一千斤计算,一亩地就是1100元左右,加上秋季玉米能亩收1200斤,再卖1000元,刨除种子、化肥、农药、浇水等700多元的投入,一亩地一年大约可以赚1400元。

不过,比起在工厂打工,种地的收益还是显得少,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已不把种地放在心上。眼下,已有两家种植合作社要承包王思乔村里的土地了,每亩租金涨到了1100元。收完夏季玉米,王思乔家的四亩田地就要入社流转。尽管有些不舍,可再不用为操持几亩农田而费神费力,还有了稳固收入,王思乔很欣慰。

都是种植大户,收益两重天

看到别人承包土地赚了钱,郓城县双桥镇安庄村村民马建动了心。去年秋种时,他好不容易流转到手108亩耕地,每亩土地年租金高达1100元。然而,由于今春持续干旱,他承包的地附近连一眼抗旱机井都没有,小麦亩产只有550斤,即使秋季玉米能夺得高产,这108亩地也要赔四万多元。

望着欠收的土地,马建感慨:“种地不能马虎,更不能存侥幸心理靠天吃饭,要舍得投入水利等这样的基础保障设施才能丰收!”

而在玉皇庙镇,种粮大户刘文杰却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刘文杰在当地是第一个吃螃蟹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2011年,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承包了镇上的400亩淘汰桑蚕地,期限为7年。头两年,由于土地板结严重、缺乏营养,亩产小麦只有600多斤。为改良土地,他大量购买鸡粪、牛粪等有机底肥追加,通过三年连续深翻,配方施肥,粮食亩产连年攀升。

6月10日,看着一辆辆满载麦粒的卡车,刘文杰开心地笑了。经过估算,他的小麦亩产1100斤只多不少。由于承包的700亩地全部种了小麦良种鲁源502,每斤回收价格1.3元,比普通小麦要贵上2角钱。按每亩成本最高投入900元算,保守估计亩均效益也有450元,700亩地年可获益31万元。

忧心的事还有不少

令刘文杰担忧的是,明年租地合同就到期了,增加租金的消息早已传出。租金能涨到哪儿呢?如果涨到每亩1000元,再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效益显然要少了。

令刘文杰担忧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流转土地合同期限太短,太短心里不踏实,不能大手笔规划生产道路和水利设施,更不能发展长期经济作物种植,比如林果栽培、无公害杂粮种植等。

种植700亩粮食,已让刘文杰成了百万富翁,可他并没有满足,还有很多计划和梦想等着实现。他说,如果再能流转到更多土地,租期10年以上,他就要连片划方实现新的节水灌溉方式,购买小飞机等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平整过多的沟渠和田间道路,上马粮食烘干设施、仓储等,再不用担心收获的粮食受潮霉变而受损失。

郓城县潘渡镇宋庄村卢振明流转土地1200余亩,效益也很可观。说起亩产效益最大化,他感慨道:“只有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才能建成稳产高产田。”

在刘文杰、卢振明等种粮大户看来,种田离不开技术服务。越是规模经营,越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只有规模化了,才可能有规模效益。实现土地承包合同规范化、长效化,那么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才能实现。

新闻推荐

爱心“香油哥”连办八届“孤寡老人节”,爱心“香油哥”连办八届“孤寡老人节”

本报讯 近日,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后黄岗村锣鼓喧天、歌声飞扬、热闹非凡,来自十里八乡的百余位孤寡老人围坐在一起,吃大餐、听大戏、领节礼,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原来是“山东好人”郓城县“香油哥”...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