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半个“碎碗”扎下诚信火种

大众日报 2015-08-13 13:54 大字

□本报记者赵琳

在郓城县,何厚江不大不小算个“名人”。他12岁就辍学替父还债,诚信创业经营,事业有成后又不忘回报乡亲、回报社会,还筹建了诚信建设促进会宣扬诚信理念,身体力行践行“诚信”二字。

何厚江是唐塔街道义和村人。义和村村如其名,何厚江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回忆,小时候跟爷爷去牛羊交易市场拾粪时注意到,农民卖耕牛时,买主将瓷碗一摔两半,只要将其中一半交给卖主,便可牵牛走人,下一个集日双方再以半个碎碗为凭付款。“诚信”的种子自此在他心里扎根。

1980年,何厚江的父亲被查出患上恶性脑肿瘤。几经治疗,借债12万,却未能挽留老人的生命。12万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正在读初中的何厚江决定:辍学回家,替父还债。他列了个名单,详细记录了借款人姓名、借款数额,从此抱着账本闯社会。

为了还债,何厚江做过建筑工、汽车修理工。那时,学徒工一个月只能拿到43元的工资,从学徒到转正拿定级工资,一般需三年。何厚江拼命学习,只用一年便拿到了定级工资。每月发了工资,他刨除生活费,就按照还债名单,一家一家地还债。

1994年,何厚江所在的车队改制,他主动下岗,东挪西借了2万元钱,做起了润滑油生意。“做生意,最讲究的是诚信,客户不管什么时候用货,哪怕只要一桶油,我都保证按时送到。就这样,我的固定客户越来越多,销量大增,成为该品牌润滑油菏泽总代理。”何厚江说。凭借诚信,他把润滑油生意越做越大,相继在郓城开了三家加油站。到1996年,何厚江终于划掉了账本上的最后一个名字。

2006年,何厚江涉足纺纱行业,创办了一家纺织公司。第二年,成品纱普遍涨价。有几次,货车在路上跑着,价格就疯涨,一车成品纱有时候涨1万多元钱。眼见行情好,有的公司不涨价就不卸货,何厚江却从不这样做。他的“犟”也赢取了客户的信任,不少客户和他续签合同。

多年来,何厚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诚信和爱心:2007年,他出资为老家安装了路灯,为公司所在地捐资修路;汶川地震和鲁甸地震,他捐款近10万元。作为郓城志愿者协会爱心联盟单位,何厚江积极参加敬老爱老活动,为多个敬老院送去月饼、食油、奶等慰问品。

在何厚江的账本上,只有未收的账款,没有欠款。其中有一笔27.99万元的欠款,三年了还是没有音信。“这是福建的客户,当时我出于信任,没收货款就直接发货了,到现在账款都收不回来。”这是何厚江吃过的最大的亏,“如果做生意都不讲信用,做人都不讲诚信,这个社会得乱成什么样?”

为了倡导更多人讲诚信、护诚信,2014年8月,何厚江筹建了郓城县诚信建设促进会,任副会长,自己出资在电视台、学校宣扬“忠义郓城、诚信天下”的理念。“我希望发动更多力量,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人人护诚信的社会氛围,人人都争做诚实守信的人。”何厚江说。

新闻推荐

郓城供电护航农村用电安全

□刘明报道本报郓城讯为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自11月8日起,国网郓城县供电公司组织专业人员组成多支检查组开展为期10天的农村用电安全专项检查。主要对所管辖的线路及台区进行全面细致...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