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菏泽:超七成文物藏品办理电子信息

大众日报 2015-04-17 14:47 大字

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古兰经》。□于国鹏钟宁张颖

把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纳入文化(文物)工作年度绩效考核;人员、设备可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互相协调整体推进;培养“种子选手”,打造“主力军”,评先树优……菏泽市通过这些招数,扎实推进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截至4月9日,全市43家收藏单位均已在平台上注册,其中37家单位完成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已登录藏品数量为17268件/套(实际数量156703件),已登录藏品占申报总数的74.86%,登录进度暂居全省第一。预计5月底,菏泽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采集上报工作将全面完成。

“好钢用在刀刃上”

据菏泽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庆勇介绍,目前,菏泽市文物系统内国有收藏单位13家,已有曹县商都博物馆、菏泽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等10家率先完成了信息采集登录上报工作;菏泽市博物馆、鲁西南民俗博物馆、菏泽市书画艺术博物馆藏品量大,信息采集完成率已达90%。系统外国有单位30家,已有27家完成信息采集任务。

“好钢用在刀刃上。”据普查办负责人李悦耕介绍,最有效的做法,是菏泽全市普查工作统一调度整体推进,市普查办成立业务指导小组,每月深入到各县区普查办巡回督导,对收藏单位实地审核、指导操作。哪里的普查工作遇到困难,市普查办经过分析统筹后,从全市范围内抽调人员设备,优化组合,前往支援。“这种办法,能够最高效地化解各县市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进度。”

全市层面整体推进,各普查团队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除特定的管理员和审核员之外,每个国有收藏单位的文物信息采集团队至少由三到五人组成,文物保管员、拍摄员、记录员、称量员、登录员等都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有效保障了采集登录工作的进展。

李悦耕说,菏泽市把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到文化文物工作年度考核,年底对各县、区文体局局长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文物普查工作占有较大分值;同时,年底还将对普查工作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极大地提高了普查工作者的积极性。

系统内外“一家亲”

虽然是文物普查,但不是文物部门自家的事,工作还涉及到许多系统外的部门或单位。普查办马法玉主任介绍说,普查工作系统内外“一家亲”,针对系统外国有单位资金少、人员业务不熟悉和开展普查工作难的情况,菏泽市各县区普查办业务人员都“钉”在那里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和平台上传工作。“这可以称作一项‘暖心工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数据质量和文物安全。”

对于像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菏泽市群众艺术馆等藏品数量较少的单位,普查办联系其单位指派专门人员将文物携带至其他单位采集现场,由文物部门完成全部流程。像菏泽市档案局、鲁西南革命纪念馆等有一定藏品数量,又不具备购买普查设备条件的单位,市、县普查办指派两名人员携带设备进驻单位,由该单位协助完成普查工作。

对于菏泽学院、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这一类藏品量多的系统外单位,抽调力量集中攻关。普查办宫衍军主任介绍说:“比如推动其自行购买设备,市普查办从县区抽调专门人员协助其开展拍摄和登录工作;市普查办抽调县区业务干部对国有收藏单位进行文物信息采集、录入、平台上传工作,期间所需经费全部由市普查办承担解决。”

多件元代青花瓷器珍品

持有“身份证”

在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菏泽市各地也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新发现。比如,菏泽元代沉船遗址出土的百余件珍贵文物,都在此次普查中登记造册,其中包括多件元青花瓷器等全国罕见珍品。另外,东明县发现一部阿拉伯文抄本《古兰经》,郓城县发现民国时期发行的鲁西行署流通券,也都有特殊的文物史料价值。

2010年,菏泽一建筑工地发现一艘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清理出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金器、漆器、木器、藤编器、竹器等共计118件。其中,元代瓷器数量之丰富、包含的窑口之多,特别是龙纹梅瓶等重要元代青花瓷器,在全国也属罕见。两件寿山石罗汉像,雕刻工艺精湛,也是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佳作。

东明县发现的这部抄本《古兰经》,长27.6cm,宽21.5cm,纸质,阿拉伯文,共分30册,114章,6336节,保存完整;藏经柜为木质,通高60cm,宽34.5cm,柜门内阴刻“民国十九年端阳月廿日置”字样。据东明县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李银山介绍,这部《古兰经》原藏于东明县西关清真寺,上世纪60年代中期清真寺被拆除,《古兰经》从此下落不明。1981年,回族群众集资重建了清真寺,并开始寻找《古兰经》的下落。1982年,时任东明县邮电局局长徐庆义偶尔在东明县档案局发现了这部《古兰经》。“后经多方努力,这部《古兰经》回到清真寺。1988年,存放这部《古兰经》的藏经柜也从一户回族群众家里找了回来。”

在郓城县档案局藏品进行文物认定时,专家们发现了两张特别的纸币。宫衍军介绍,这两张纸币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发行的鲁西行署流通券。面值分别为五角和二角,其中五角纸币正面印有一高大牌坊照,二角纸币正面印有亭台楼阁,两张钱币上均印有“公私款项一律通用”和“每十角兑国币换一元”的字样。“值得注意的是,钱币五角和二角背面都印有同样的英文TWENTYCENTS。显然,五角钱币为错版印刷,将FIFTYCENTS印写成了TWENTYCENTS。这反映出鲁西地区外语人才的缺乏,也证明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这两张纸币对于研究鲁西民国时期的经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闻推荐

百万元助248名特困生圆大学梦

□吴宝书报道贫困学生从郓城县领导和爱心企业家手中接受助学金。□记者吴宝书通讯员魏忠友报道本报郓城讯8月22日,在歌曲《爱的奉献》和掌声中,郓城一中2...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