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不住的乡愁
□崔中华
年关越来越近了,外出打工的人快回来了,浓浓的乡愁伴着浓浓的亲情在小村上空弥漫,经久不息。
上午九点钟的光景,220国道浓雾弥漫,一个冬天都没有落雪,偶尔的一场细雨,难以滋润漫长的冬季。
小车开着雾灯,橘黄色的雾灯不停闪烁,浓雾弥漫中的一抹温情。
田野在浓雾中,还有那些小树。没有寒冷,风在车窗外一副凉爽的表情。
靠近郓城黄安镇,浓雾慢慢散去,冬阳灿烂,天空湛蓝,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已经安好,过往的车辆井然有序,绿灯亮了,你们的车辆通过绿灯。
想想七月份你们去郓城,路过黄安,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被过往的车辆堵得严严实实,小车蜗牛般爬行,漫长的拥堵让人心口憋闷。
小车通过红绿灯,你给黄安戴步永书记打电话,一些调侃的语言,你说你在他的地盘,正在绿灯的指引下通过马路,感觉很好。
消散的浓雾和戴书记的热情让你的心情好起来,这样的好心情一直维持到郓城县,五岔路口依然车来车往,一派繁忙。
从郓城县城往北去,路况不错,去程屯镇的路况同样如此,平整的柏油路面,车也不多,沿途的麦田在阳光下郁郁葱葱,感觉春天的脚步在一点点靠近。
先去尼庙村,一个七百多人口的小村,东西一条街道,有些破损,也有些落寞,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在异乡奔忙,留守的一群或老或幼,没有年轻人的村庄看不到热闹的景象。
村支书姓曹,一条腿有点毛病,矮胖的身材,走起路来还很欢实,很憨厚的一位庄户人。跟在他的身后去几户人家,锁门的居多。
沿街的一个院落,大门紧锁,门楼下坐着两位老人,很悠闲地晒着太阳。
戴着棉帽子的老人八十多岁了,思路很清晰,和他的交谈中,小村的历史在你的内心变得感性起来:小村最先的主人姓尼,很显赫的一个姓氏,家庙很气派,尼姓的家庙让小村有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外姓人家融入了小村,尼姓主人的热情好客让小村热闹起来,吴姓、钱姓、郑姓、曹姓多起来了,后来的后来,尼姓人家消失了,是外迁还是自然消亡,一个村庄的变迁过程中同样有许多让人迷茫的东西。
老人在讲述的过程中微微仰起的面孔在阳光下,满脸的皱纹,他也姓曹,和曹支书是近门。他身后的门紧锁着,院子的主人在异乡打工。
老人坐在别人的门楼下,守候着独自日子的同时也在守候着外出打工人的院落,守候着小村漫长的历史。
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忙碌的异乡,不知道内心深处会不会泛起浓浓的乡愁。
沿着尼庙村老旧的街道,老旧的房子太多,破损的砖垛,土坯墙,黑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舍。
房舍里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还有许多关门的院落,门上的铁锁锈迹斑斑,院子里长满了荒草。
当然还有一些坍塌的房舍,败落的院落,房舍的主人或者远走他乡,或者不在人世,让老旧的小村透着寂寞。
从尼庙村出来一路向西,去孔洼村。
孔洼村在京九铁路西面,从涵洞穿过去,铁路两侧有一些牧羊的人,羊群沿着铁路两侧的绿化带啃青。
麦苗青黄,没有火车通过的铁轨梦一样冷寂。
孔洼村也是七百多人的小村,因孔姓人家较多、且村子地势低洼而得名。人均二亩多地,丰收河横穿村里的土地,浇地比较方便,房屋明显好于尼庙村。
村里有一位做生意的有钱人,给村里修路建小学,做了许多善事。
新建的孔洼小学在路东,有整齐的读书声。
沿街走访几户人家,同样有一些院门紧闭的院落,门锁锈迹斑斑,外出打工的人们离家很久很久了。
你选了一户锁门的人家拍了一张照片,发在微信上,起名“锁不住的乡愁”,有一些回应的声音。
年关越来越近了,外出打工的人快回来了,浓浓的乡愁伴着浓浓的亲情在小村上空弥漫,经久不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宫 轩)2月4日,郓城县公安局经缜密侦查,破获系列盗羊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追回山羊13只,缴获作案工具电动车一辆、摩托车一辆、作案面包车一辆、弩两支,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弘扬了社会正气...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