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二十七年,情洒万里普法路 ——记郓城县普法办副主任孟桂云

菏泽日报 2015-01-31 09:45 大字

从最初骑着自行车下乡宣讲法律知识,到如今跟着宣传车一起发放法律宣传材料,不变的是对普法事业的认真和执着。无论是站着给中学生讲授法制课,还是坐下来倾听上访群众的诉求表达,同样都能感受到她满腔的热情和真诚。

刚过完52岁生日的郓城县普法办副主任孟桂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7年。27年间,她的脚步走遍了全县22个乡镇、1041个村居,共开展“法律下乡”1300余次,举办“法制宣讲进校园”700余场次,发放各类法律书籍、宣传彩页30多万份。

几十年如一日的普法宣传,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对法律的懵懂无知到知法懂法,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学会用法律来规避经营风险……

不做“门外汉”  普法万里行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郓城县委大院的干部职工纷纷下班回家。而位于县委四楼的普法办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晚上12点之前从来没熄过。

1984年,中专毕业之后的孟桂云被分配到原黄堆集乡卫生院工作。1988年,由于业绩突出被调往乡司法所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后来又被调到县普法办。

“打铁先要自身硬”。孟桂云以前学的是医学专业,对普法宣教工作是“门外汉”。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抓住点滴时间学习,并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内容。每天在工作之余坚持挤出四个小时学习国家各种法律法规,摘录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

把法律知识学好固然重要,但只有把法律知识传递到老百姓心中才是最终目的。孟桂云常说:“普法工作就是良心活儿,不讲自己工资分文不少,讲了就是给他人补充精神食粮。”在熟练掌握国家各种法律法规后,孟桂云便走上了“普法送法”的万里征程。

从1992年开始,国家要求各机关单位每年都要订购一定数量的普法书籍。为了能及时把上级下发的各类法律书籍送往各单位,孟桂云骑着一辆掉了漆的破旧自行车,在县城和乡镇之间来回穿梭。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孟桂云总会在第一时间把书籍送到各单位。

“我们单位人数少,一月也就订购几本书,但就是这两三本书,孟桂云也会在第一时间交到我的手上,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时任县盐业公司经理的祝艳玲说。

在很多地方,干部职工参加普法考试已经流于形式。而郓城县则一直坚持得很好。全县800余名科级干部分别由各乡镇、科局主要负责人带队参加集中考试,场面十分壮观。还有10000余名普通职工的考试试卷,也要集中收回,逐一阅卷、打分,并进行公布。如果有人缺考,还要有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说明情况。

2009年“12·4”法制宣传日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孟桂云担心悬挂的宣传横幅被刮下来,硬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转了一遍。等她回来时已是深夜。孟桂云的丈夫心疼地说:“几个条幅掉下来也就掉下来了,咱这么辛苦不值得。”但孟桂云却说:“一年就这么一次大型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出一点儿差错,我就觉得对不起我的工作,对不起群众。”(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送法进校园  关爱青少年

1月28日下午,孟桂云再次来到郓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为全校师生讲授法律知识。经久不息的掌声,使得孟桂云不得不多次鞠躬致谢才平息下来。这已经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孟桂云第四次到该学校上法制课。

在参加全县政法工作会议时,孟桂云了解到部分中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她感到十分痛心:“学生学习再好,没有好的品质,也不是好孩子。有多少青少年是因为缺少法律知识而误入歧途。”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牵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师团,带领普法办工作人员,深入到县城和乡镇每一所中学,为学生上法制课,并自编《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册》,8000余本教材免费发放给学生。

“编外”调解员 “流动”办公室

看到上访人员,很多人都是唯恐躲避不及,而孟桂云却是笑脸相迎、热茶相送,临走的时候甚至会掏出钱来给别人买东西。无论能否帮得上忙,孟桂云都竭尽全力,让他们相信法律的公平公道。

好多群众慕名前来请她帮助解决纠纷,由衷地说:“孟主任,要是早认识你,我们也就不必跑很多冤枉路了。”

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孟桂云努力学习调解知识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调解能力,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和事佬”、群众心目中的“金牌调解员”。

2011年初,孟桂云被借调到县人大常委会信访室工作。面对着一个个前来上访的群众,她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到热情接待,了解案情,倾听诉求,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有一次,为了帮助一上访户要回39万元的欠款,她忙了一天一夜,光电话就打了47个。最终用她的真情感动了对方当事人,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一位曾经受到过孟桂云帮助的上访户张翠玲表示:“她真是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只要能帮咱解决问题,再苦再累,再受委屈,她都无怨无悔。”

在县普法办办公室的门口,孟桂云将自己的电话贴在门口,便于群众找她反映问题。她的电话24小时开机,有时候一天时间接打电话太多,脑子都疼得厉害。走到哪里,她的普法、调解工作就做到哪里。很多时候,家里也成了办公室,堆满了各种文件、材料。

4年多来,她协助县人大常委会信访室解决各类疑难上访案件78件,使该县人大信访工作一跃成为全市的优秀典型。

郓城县司法局局长李伯林评价她时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当成小事。孟桂云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普法事业中去,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执着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同志学习。”

“菩萨”热心肠最爱帮人忙

“孟大姐就像我的亲人,在经济上无偿帮助我,在精神上鼓励支持我,让我这个外地人在郓城感受到了温暖。”时至今日,谈起孟桂云对自己多年的帮助,从江西来郓城打工十几年的袁玉琴女士依然感动得热泪盈眶。

13年前,袁玉琴和丈夫吴建平从江西来到郓城做服装生意。由于环境陌生,没有固定客户,夫妻俩的生意一直不景气。期间,袁玉琴的母亲因病去世,哥哥也在工地打工时不慎从操作架上摔下死亡,这给了她无比沉重的打击。孟桂云了解到了袁玉琴的遭遇,主动找到袁玉琴,对其进行慰问、开导,并积极帮助她联系客户,筹集资金,有时进货的钱实在紧张,她就从家里拿钱给袁玉琴救急。在她的热情帮助下,袁玉琴的心情好了,生意越做越大。夫妻俩把郓城当成了自己的家。

黄堆集镇黄东村的两位孤寡老人生活困难,孟桂云逢年过节就去探望,给她们带去所需的生活用品,直至她们去世。一位邻居家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无钱医治,生命垂危,她不仅送钱送物,还主动联系医院进行救治。为满足老家部分老人想出去“看一看”的愿望,她出资4000元组织老人去开封旅游。在郓城县黄堆集中学给学生上法制课时,当得知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时,她当即取出两个月的工资捐给学校,并表示只要她活着,每年都会给孩子们捐钱……而这些钱,都是她勤俭节约,从全家生活费中一点点挤出来的。

“群众有了困难,只要我看到了就会尽力帮,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踏实。”孟桂云说。凡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说她有一副菩萨心肠,只要碰见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就慷慨解囊,不遗余力地帮助。

“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这首名叫《做人》的歌是孟桂云最喜欢唱的歌。孟桂云告诉记者:“以前学医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救死扶伤。干了普法工作以后,感觉做好了也是救死扶伤。”从事普法工作期间,她连续16年被省司法厅、省普法办评为“全省法制宣传先进个人”,连续10年被市妇联、市人社局评为“全市优秀妇女干部”、“三八红旗手”。

“我不能向企业家一样一掷千金捐献爱心,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人民群众需要我,只要能为普法工作做贡献,我比什么都高兴。”孟桂云动情地说,自己已经52岁了,要抓住有限时间为普法工作做出更大贡献。这不,年后到全县中小学进行法制宣传的时间表已经排好了,她又要再次出发……   记者 常慕城

新闻推荐

副省长赵润田来菏走访慰问 同时检查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