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历程 美好的记忆
□李全琦
三十而立,砥砺前行。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菏泽日报社迎来了她的第三十个生日。我作为报社初创时期的记者、编辑、负责编采业务的副总编辑,陪伴她走过十几个春夏秋冬,既分享了创业成功的喜悦,也留下历久弥新的记忆。
我是1967年走出山东大学校门,历经特殊时期的毕业待分配和部队锻炼,于1969年底走上新闻战线,先后在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做了12年编辑、10年记者。正当年富力强之时,我告别了学习工作近30年的繁华省城,于1991年9月调进刚刚成立的菏泽日报社,总算是叶落归根,终达所愿,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报纸创刊之初,办公条件之简陋,设备之落后,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编辑部是租用的教育学院没有空调暖气的两层楼房,报纸印刷要到几公里之外的一家集体印刷厂,中央重大新闻只能靠收录机接听记录下文字。但是,困难吓不倒创业初期的那些年轻人。当时,我刚刚被任命为记者部主任,刊登在创刊号上的《故园四十二年间》和其后刊发的《大地作证》《他们创造了共和国之最》等几篇有影响的重头稿件,就是我和报社同事们共同采写的,这些稿件受到省新闻出版局领导的赞许和地委、行署领导的关注。彼时的《菏泽日报》,像一株幼嫩而又茁壮的幼苗,又像一只羽翼渐丰而又展翅欲飞的雏鹰。后生可畏,前程可期!
后来,报社迁入新址,开始在简陋的平房里办公,不到两年时间,新闻大楼拔地而起,同时盖起一幢宿舍楼。报纸也由当初的《菏泽大众》更名为《菏泽日报》,版面由四开小报扩展为对开大报,出版周期由周二、周三扩大到日报。这一切都载入了镶嵌在原新闻大厦外侧东南角墙壁的《创业者碑记》中。随着现代化印刷厂的建立和新华社电讯接受设备的引进,报纸印刷问题解决了,不用再跑原来的那家印刷厂,当天的国内外时事可及时与读者见面,黑白印刷也变成了彩色印刷。由此,从业人员告别了纸与笔,实现了稿件采编、传输、制版手段的全程微机化。
在编采队伍建设上,报纸初创时期,编辑部从大众日报社聘请了两位资深编辑,每月定期前来传授新闻业务。为了体现公平,便于操作,报社编辑部建立了严格而又科学的奖惩机制,创办了《业务周报》,将每天评报栏里公认的好稿件、好照片,编辑制作的好版面、好标题、好评论及各类差错,分清责任,记录在案,作为每月和年度业务考核的依据,同时也是向有关部门推荐好新闻、业务职称评定的参照物。
在新闻宣传上,精心策划,组织战役,从而形成舆论强势,是菏泽日报社走向成熟的标志。短短几年间,报社先后组织了几次较有影响的宣传战役,诸如《城市经济巡礼》系列报道、《菏泽大地京九行》系列报道、《黄河滩区行》骑车采访、《黄河故道蹲点采访》等,这些新闻战役和采访活动,均获得社会各界好评。报社还组织了几次异地采访活动,诸如派记者陪同上千名农家女到新疆石河子拾棉花,到浙江温州采访乡镇企业等。另外,报纸上还开设过《中国菏泽人》大型栏目,由省政协副主席周振兴题写栏目名称,讲述山南海北菏泽人的奋进创业故事,分门别类,每周一期,大约持续了一年之久。先后推出了几十位从菏泽走出的精英名人,可惜最后没有结集成书。这些新闻策划、宣传战役、异地采访等活动,凝结着采编人员的集体智慧。记者在一线采访,经受了锻炼,开阔了视野,最后凝结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新闻稿件或新闻照片,后方的编辑们则是精益求精,在固定栏目、显著位置推出,采编互动,版式新颖,精品迭出。
作为全省最后创刊的一家地市级报纸,《菏泽日报》出手不凡,高点起步,后来居上,很快引起周边地区兄弟报社和高层人士的注目。1996年10月,报纸创刊五周年之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发来贺词:笔墨苦耕耘菏泽大地日报花香飘四海,居高眺远景齐鲁山川牡丹香艳冠群芳。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也发来贺词:春风一枝出报林,映日牡丹别样红。此后,梁衡副署长在省新闻出版局有关同志陪同下,两次到报社巡察工作。1999年4月,新闻界泰斗、新华通讯社老社长、80高龄的穆青也前来报社考察。
各界关注报社,报纸贴近民生,从水利工地、救灾现场,到外商投资、乡镇企业,再到查三乱、再就业,方方面面,城乡各地,几乎到处都有菏泽日报记者的身影和足迹。编辑部里,也有可圈可点、甘于奉献的故事。总编办公室、值班室和时事部彻夜不熄的灯光可以作证,报人们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包括身体健康,无怨无悔地献给了报社。二十六七年前,继报社总编辑张振和之后,我被评为全地区第二个正高级新闻职称。作为一名业务型领导干部,我亲身经历了报社初创时期的艰辛困苦,展示了人生的价值才情,也收获了成功和欢乐。
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弹指间三十年过去了,让我这个老报人尤其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报纸已印行9200余期,菏泽报人万期报纸的梦想即将实现,菏泽日报的媒体融合、转型发展之路也已经开启。二次创业的菏泽日报人,正信心满怀阔步迈向新时代。
新闻推荐
9月25日,牡丹区吴店镇的亿华新能源车组装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据了解,吴店镇通过引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激活镇域经济...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