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菏泽日报》的七年之缘
□ 姜 彪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整个鲁西南大地在连绵不绝的细雨中迎来了秋天。阴云之下,窗户外边的天色渐暗。临近下班,我在翻阅和整理办公室的报刊时,看到了《菏泽日报》,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2014年的秋天。
那年秋天我正在读高中。那一年中国迎来了“媒体融合”发展元年,那一年“澎湃新闻”刚刚成立;那一年的《菏泽日报》已经被评为了山东省“十佳”报纸;那一年80后作家已经通过网络走向大众,韩寒和其他作家的网上“战争”硝烟还未散尽……我作为被他们影响的一代人之一,正逐渐成为一名“愤青”。我的桌洞里塞满了韩寒的书,那个时候总觉得韩寒的散文要比语文课本里的文章精彩。我也是王小波的忠实读者,《黄金时代》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我想爱,想吃……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那时候的我更被余华的先锋派小说深深折服。我愤世嫉俗,有一腔“为生民立命”的热血,也幼稚地想象着自己能像那些作家一样写点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有一天在学校阅览室看书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菏泽日报》,这是我和《菏泽日报》的第一次谋面。我跟着报纸上的征稿启事投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稿件。本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却收到了刊登了我的稿件的《菏泽日报》和25元的稿费。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让我更加坚信文字的力量,让我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也让我和《菏泽日报》有了不解之缘。
上了大学后,带着《菏泽日报》对我的影响,我进入了学校的《琢璞》杂志社,继续以文字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后来我成为这个杂志社的主编,在新媒体时代的洪流之下,继续坚守着以传统报刊为根本,以新媒体载体为辅助的策略,努力提高报刊质量和深度,提高受众层次……因为我始终坚信,只有纸质报刊才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文字的冲击力,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去阅读。当然,这也源于我当年读包括《菏泽日报》在内的众多报纸的那些悸动。我只希望《琢璞》像《菏泽日报》那样,能够影响到某些人,能带给他们一些思考,这就足够了。
去年毕业工作后,我所在的办公室在每天下班前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报纸。当我在一堆报纸中看到《菏泽日报》时,一种久违的情愫和亲切感涌上心头。作为一名菏泽的新时代青年,既要知天下事,更要知身边事。从此,每天在整理报刊时阅读《菏泽日报》几乎成为我的一项必修课。
立足菏泽,面向山东,辐射周边省市,《菏泽日报》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无数的笔者以《菏泽日报》为阵地,记录着这片鲁西南大地的风风雨雨,见证着这片大地的历史时刻,影响着这片大地的数百万人民。“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这片土地见证了《菏泽日报》走过的三十年,这已经被镌刻进这片土地的历史的三十年。
今年是我和《菏泽日报》相遇的第七个年头。我没有成为一名记者,也没有做一名作家,而是走向了检察工作的岗位。我的阵地变成了“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检察院,我成为一名法律的捍卫者。但我依然是那个充满理想、拥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精神的“愤青”。青年奔涌“入海”,期望在下一个七年和《菏泽日报》相遇时,我依然是那个“愤青”。
新闻推荐
9月17日,菏泽奇珍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书画展馆建设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基础筏板钢筋绑扎作业。该艺术中心位于菏泽高新区西...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