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教育从“黑屋土台”到“城乡同步”
本报讯(通讯员郜玉华邹爱武)“我们学校从刚建校时的几排平房,发展到现在拥有6座楼房且内部设施配套齐全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巨大变化。”12月25日,牡丹区安兴镇中学第六任校长朱登科说,目前该校有师生近2000人,是1984年建校初的近4倍。这是牡丹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从1975年开始,牡丹区首先从城市开始集资办学,1980年扩展到全区,掀起了集资办学热潮。“到1986年底,全区共集资2512万元投入农村中小学建设,基本上达到了无危房、有桌凳、有教室的‘一无两有’要求。”牡丹区政府党组成员、区教育局局长张团昌介绍,到1987年,全区96%的中小学达到了大门、院墙、教室、厕所、操场、桌凳配齐“六配套”的要求,彻底解决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现象;1988年,牡丹区被评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改先进单位”。
“从1996年开始,牡丹区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普九’攻坚。”谈起牡丹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历程,曾长期负责学校建设工作的牡丹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范业山介绍,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通过实施校改和“普九”两大工程,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变。这期间,全区增加学校用地1126亩,56所初级中学合并为45所,确定204处定点小学并进行重点建设。全区中小学基建及配套总投资突破亿元,学校先后建设楼房60多栋,中学的生均校舍面积达到4.37平方米,小学的生均校舍面积为3.87平方米;并配齐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增添了大批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
同时,牡丹区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全面改薄、均衡发展和化解大班额等系列工程,城乡学校面貌更是日新月异。近几年来,全区农村学校累计投资达9.4亿元,建设综合楼、教学楼、运动场等项目730个,建设各类校舍面积31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95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56亿元,为农村学校配备了图书、实验、音体美器材等,“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的目标在农村得以实现。
在加快农村学校建设的同时,牡丹区自2008年以来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措施加快了城区学校建设步伐,全力破解大班额问题。先后投资18.6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8所,新增教学班927个,新增学位4.5万个,城区学校布局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明显增加,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在40年前,5部电影机、3部发电机、10部科教片和一辆三轮摩托车,就是牡丹区电化教育的全部家当。”据张团昌介绍,最近四年来,牡丹区累计投资1亿多元,用于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备微机2万台,建设多媒体教室4000座,全区中小学实现了网络全覆盖,185所中小学全部实现“班班通”,教育实现了现代化。“以前印个试卷有钢板和蜡纸就不错了,刻好蜡纸后两个老师合作一张一张地印刷。”吴店镇中学今年51岁的牛俊泽老师说,学生现在使用的“3D打印”“创意加工”“机器人编程”“无人飞机”等设备,在以前那是闻所未闻啊。
“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不断提高只是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据张团昌介绍,该局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资源不断得到优化整合,优质均衡的教育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新闻推荐
“我每次路过马燕的店时都要进来看看,咦,这一件好看,那一件也好看,她家的衣服哪件都好看,我是这儿的忠实顾客。”近日,在菏泽城...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