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背后的“第一”文化深处的“文化”——牡丹区第二小学文化兴校创新发展纪实(下篇)
本报通讯员 马宝生 李洪朋 本报记者 陈 奇
有人靠看领导眼色晋升,二校人则靠实绩进步
众所周知,每每到评职称、选模范、树标兵、论奖罚等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刻,单位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门前常常络绎不绝。可二校校长陈平门前却是静悄悄的,他能在办公室或潜心看书学习,或研究教学业务,或编撰每周一期的校报《学与思》。
面对“校长门前静悄悄”这一现象,陈平解释说,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的确是涉及每一位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可评职称又是受名额限制的,不是合格多少就晋升多少。为使每位教师的工作优劣有比较、有鉴别,该校围绕教学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议、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制定了若干把尺子和详尽的评分标准,每位教师对照标准尺度进行自我打分,对自己能否评上乃至评上哪一档的职称,也能揣摩个八九不离十,前去找校长说长论短,都没有什么意义。由此可见,二校不存在谁给谁照顾的问题,而是靠自己的实绩去挣职称。
在不少人看来,一所学校所谓的音体美等“副科”,往往没有语数外等“主科”受重视,教“副科”教师的位置也就可想而知。可二校就与众不同,这里不管是“主科”“副科”都平等对待,以课堂讲课和实践效果论英雄。学校音乐组老教师王慧丽,在课堂上的认真、执着和投入劲,在师生中提起来,没有一个不翘大拇指的。如她结合语文课里的一些趣味经典的记事描写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指导学生演练,多次荣获全市课本剧大赛第一名。可她获得第一还不满足,仍在一遍遍地排练修改。如教学生扮演小鬼子进村见到老百姓发出的冷漠笑、奸诈笑、皮笑肉不笑等笑态,她结合自己观看的各种影视和真实拍摄画面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做示范,惟妙惟肖,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掌声阵阵。有许多学生都毕业十几、二十几年了,还返回母校看望她。甚至还有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过年过节给她发短信问候。对于这样一位全身心投入到“副科”上课几十年的教师,她的职称荣誉一路晋升到副教授、全国特级教师,是学校最高职称的六位教师之一。
2012年从一所农村小学调到二校教数学的青年教师周俊红,自认为自己的业务水平与学校其他教师相比差距不小,在教学实践中早来晚走,全身心投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想方设法把课讲活和学生形成互动。除承担主要课程之外,她还积极担任学校开设的激发学生兴趣特长的粘贴社团,每周两节。由于她能吃苦,在教学上肯出力肯钻研,所教的三四年级数学在级部逐渐崭露头角,多次考试成绩在级部名列前茅,很快从普通教师提拔为级部数学组组长。尤其令她想不到的是,2015年学校只有一个中级职称名额,竟然降落到她头上。记者采访时,她感慨万千地说:“我压根就没想到走进二校不到三年时间就晋上中级职称。二校以教师实绩论英雄,公平!就为这,我没有理由不下更大功夫教学。”
2005年经招考进二校的大学生朱美霞,为把数学课讲活,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巧妙地设置数学题,反复试讲,不断改进,让学生慢慢产生了学习兴趣。她所教的三四五年级数学课,成绩在级部跃居前列。学校委以重用,把她调到六年级七班担任数学教师,成绩在级部考试中大都名列前茅。结果,她一路晋升,从普通教师到现场说课、课件制作等综合一等奖,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三八红旗手、市优质课一等奖等许多好事都向她走来。朱美霞对记者说:“在二校你有本事尽管亮出来,这里一切都很公平,力不会白出,汗不会白流。”
【记者随感】
为二校 “实绩成就人”叫好
“看领导眼色行事”和“扎扎实实干事”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表现,二校人信奉的是后者。因为走进二校,这里文化深处的文化,第一背后的第一,其骨子里是以实绩取人。“看领导眼色行事,到校长室勤跑跑”这一套在二校行不通。记者在二校采访时,甭说已经得到晋职晋升的教师们心里踏实,就是仍在积极寻找机遇、力争尽快展示自己才华、靠实绩来成就自己的教师们也无不充满自信:在二校,有本事尽管耍,好事落到你头上是迟早的事!
有人靠物质刺激人,二校人靠关心理解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千年老俗理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它有着诱人的刺激作用。可反过来讲,离开“赏”字,“勇夫”和“必有”都变成“没有了”。二校人从不认物质刺激,更不搞物质刺激,只信奉精神,信奉关心理解的能量。
二校教师刘春梅自从1982年师范毕业走进学校至今35年,始终把不耽误一节课作为自己的准则。她姊妹五个,她最大,惟一的弟弟成为全家人的宝贝疙瘩。不料,弟弟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时发生事故不幸身亡,一家人的天塌下来了。电话打来时,刘春梅正在上课,却强忍泪水硬是把三节课讲完才匆匆往家赶。老母亲痛失惟一的儿子,悲痛欲绝,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抢救。她和几个妹妹轮流排班守护,她白天上课,晚上去医院侍奉母亲。后来,老父亲又患病住院,又因青霉素过敏,陷入昏迷。十万火急的电话打给她时,正值下午学校召开考务会,电话里家人声嘶力竭的哭喊,恰被在座的副校长付秀云听到。刘春梅接到电话若五雷轰顶,一时不知所措,付秀云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千元钱塞到她手里,急不可耐地说:“恁大的事还愣着个啥,快打的去医院!”她赶到医院抓住父亲冰凉的手,一阵喊叫:“爸爸!爸爸!你睁睁眼看我一眼吧!爸爸……”老父亲微微张开眼看了看床前的四个女儿,又昏迷了。然而,令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刘春梅利用周六周日在重症监护室守父两天,竟然在周一一早,又坚强地站在讲台上了。
记者采访时,刘春梅讲到家里几次遭遇不幸的经过,仍然泪珠子扑扑嗒嗒。记者问她为什么把不误一节课看得这样重要,又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做支撑,学校是否有什么重大奖励。她说:“如果为了什么奖励,一节课奖一千块钱我也不能上!我家里几次出事,校长们总是如同家人问长问短,关怀、关心有加,并主动提出让我请假。老父亲青霉素过敏那一次,付校长像对待自己的爹娘一样,硬塞给我一千块钱,让我打的火速向医院赶。所有这些,是任何奖励都比不了的。就为这份关心理解,我坚持不误一节课的意志不能改变。”
2015年秋季,二校青年教师读书会上,刘登配老师在谈读书感悟时,无意中提到自己因患风湿病,不仅上下楼很吃力,而且医疗花费较大。陈平校长听到后记在心里,过春节时结合学校工会,不但为他送去慰问金,而且在春节后新学期伊始,又安排他在一楼教学,避免了爬楼的痛苦。对此,刘登配感动不已。他说:“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校长却能牢牢记在心里。就为这份关心与理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教学!”
【记者随感】
“理解万岁”永远不会过时
“士,愿为知己者死!”这句妇孺皆知的千古老俗理,按当今时代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理解万岁”。二校文化深处的文化,正是以“关心理解”作为全体二校人强大的精神支撑。也正是校领导对老师的关心和理解,亲情与文化,一路助推二校人一代又一代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以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耽误每一节课、教好每一节课、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人靠铁规章打铁,二校人靠自身硬打铁
有人说,二校虽没有铁规矩、严章法,可校领导处处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却非常厉害。进了二校,你不想成为一块好钢都不当家。
在二校,要问每天上班最早的人是谁,老师都会异口同声:校长、副校长及班子成员。
二校上午8时上课,要求学生7:30至7:50到校,执勤老师7:10到校门口执勤,迎接学生进校。而执勤老师到校时,校长陈平已经在学校里楼上楼下转了几圈,看了个遍了。而在下午放学后,等学生和老师们都回家了,还是几位校领导班子成员最后离开学校。且是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他们早上班、晚下班都在干什么?陈平说:“这就是坚守与陪伴。老师们抛家舍业,时常该请假的不请,该休息不休,顾不上父母妻(夫)儿,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上。作为校长,我就要和他们同甘共苦,陪着老师们执勤,伴着老师们工作。老师们在教学一线冲锋陷阵,校长能在学校坚守,能在他们身边陪伴,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做支撑。”
二校所施行的走动式管理,也紧紧吸引了记者。
怎么走动?走着咋管理?记者疑惑不解地跟着陈平在各班级、各楼层的走廊里边转悠,边聊。他说,校长如果光靠蹲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作指示办不好学校。二校靠的是多走、多看、多听。走进各个班级和老师、学生交谈,看他们的工作、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陈平说这种“过程管理”比“结果管理”重要得多。如他在走动中看各级部、各班级老师讲课效果和班级秩序;与讲课认真、幽默风趣、课堂问答热烈、能形成互动的教师打个招呼,送上一个笑脸、一个赞许,他们会讲得更下劲;与大病初愈刚上班的教师打个招呼,送上一个问候,一份关切,他们会感到莫大的温暖;给子女刚结婚或考上大学的教师送上一个祝福和祝贺,他们会感受到一种亲情与关怀。而对于讲课方式方法不当、动不动就训斥学生、体罚学生或讲课不认真、不下劲、不专心等情况,他也一一记在心里,事后找相关教师去交谈,解决问题。如陈平在一次走动巡查时发现一位年轻教师讲课不专心,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又查资料,有“现买现卖”之嫌。说明他走进课堂之前没有备课或备课不精、不认真。总之,陈平在走动管理与巡查中总是能发现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乃至水管有漏水、绿地要浇水、操场地面要修整等等无所不包的大小问题,几乎无一漏网地都兜了上来,一一解决。
然而,更能说明二校领导靠自身硬办学,还要看校长、副校长执行制度时对自身的处处高标准、严要求。一次,放寒假前因忙得不可开交,陈平带病坚持工作突然晕倒在地,被急送医院救治住院一周后,学校已经放假了。然而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就到分管政工的副校长那里补办了请假手续,并说,请销假等制度都是通过教代会制定的,校长更应该严格遵守。业务副校长付秀云、教导处主任吕冬梅等都曾患重病 做过大手术。可她们都是病未痊愈就拖着虚弱的身子上班了。
文稿写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二校人教书育人这样执着,这样匠心独具,获得的第一这样多,他们育出的师生肯定厉害。是的,陈平亲自主办每周一期几千字的《学与思》,其深深的哲理、箴言名句,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将图书请出馆室深阁,一一摆满教室和走廊,学生伸手可及,开卷有益,充分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每周二下午第一二节课,专为本校自主开发的49门课程所设,音体美和科技创新、人文素养等51个学生社团,老师因材施教,学生以兴趣选修,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陈平虽然不担课教学,可他从没离开过教学教研第一线,每到六年级毕业季,他都会亲自出几千道数学题送到毕业班师生手中,供其参考、学习、演练。
可能有读者还会问:“说一千道一万,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啥样?”这里,记者仍借用一些学生家长对二校的评价:二校升入牡丹区21中乃至升入菏泽一中以乃至到名牌大学的成绩都在那里明摆着,不服不行!
一个又一个感人事例里,又凝聚了二校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记者随感】
品牌二校
在二校采访断断续续半年有余,万字大稿就要告罄,可记者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当今的二校已经是一处响当当的品牌二校,一处向外迅速拓展的大二校。学校一旦打出品牌,不想发展都不当家。位于长江路上的牡丹区南城办事处程堤口小学,去年纳入二校管理,一挂上“牡丹区第二小学南苑分校”的牌子,周围的楼盘价格立马飙升七八百元 (每平方米);城区其它地产开发公司和社区,也纷纷要求将已有学校划归二校管理;青年北路一旧城改造项目要建学校,对方强烈要求建成二校分校,等等,由此可见品牌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一代又一代二校人对菏泽的最大贡献,就是打造了一个金光闪闪的教育品牌,品牌给二校带来了教育力,给社会带来了生产力。
祝贺你:文化二校,品牌二校,实力二校,实绩二校!
敬佩你:二校人,文化在,匠心在,梦就在!
新闻推荐
本报小记者(编号:180085)、菏泽开发区赵堂小学三·三班王靳涵不知不觉,春风送来了春姑娘。站在小桥上,向东望去,嫩绿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柔柔的,软软的,像少女的发丝。洙水河的河面映着湛蓝...
菏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菏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