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农村垃圾实现“四分类” 可沤垃圾不出村,就地变身有机肥
农村大众报巨野讯(通讯员谢新华)6月19日,在巨野县柳林镇榆园村南的生活垃圾分类厢房内,几十方可沤厨余垃圾正在高温下变成有机肥。来倒生活垃圾的村民王衍友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村里干干净净,大家心情都很舒畅,也都自觉维护环境,走在街上,看到垃圾都会捡起来,放进垃圾箱。”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如彪介绍,全村每年能沤出160多方有机肥,用有机肥种出来的麒麟冰糖西瓜,在市场上很抢手。
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凤鸣介绍,经过5年的探索,巨野县农村生活垃圾已实现“四分类”:可沤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垃圾总量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可沤垃圾不出村,就地转化有机肥,全县由此每年可生产20万方有机肥。
2014年,巨野县大力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当时巨野县对农村垃圾实行的是“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田桥镇王土墩村党支部书记王光立说,当时镇里给的垃圾桶,街上摆几个桶,村民不管什么都扔桶里。一开始,我们看镇上都能给拉走,很高兴,垃圾处理起来也容易了。
“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带来的后果是,县城垃圾处理场“压力山大”,当时的现状是:全县生活垃圾进场量由原来的每天一百多吨增加到近五百吨。农村垃圾进城,一方面增加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极限。
5年前,巨野县开始在200多个村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号召村民自觉实行“厨余垃圾不出户,可沤垃圾不出村”,从源头上减少垃圾进场量。
刚开始,农村垃圾分类推行遭遇困难重重,很多村民不理解。程凤鸣说,要顺利推行垃圾分类,首先要让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巨野县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主要推行“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法,垃圾分类逐步被试点村群众接受、认可。
巨野县董官屯镇董海村是全县第一批实行垃圾分类的村,目前,该村建立了一套“农户+保洁员+志愿者”的长效保洁机制,农户自行清扫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确保房前屋后无垃圾;村里聘请的保洁员对村庄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并监督农户“门前四包”责任落实情况。同时,村委会还组织部分村民成立了环保小分队,定期开展一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有效保持了村内环境卫生。
“俺村群众由刚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大家自觉将垃圾分类,这已成为一种习惯。”董官屯镇董海村保洁员乔兰香说,“垃圾分类以来,村内环境大变样,菜叶、垃圾袋、牙膏皮、玻璃瓶等乱丢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街面更加干净,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
巨野县农村垃圾分类一举解决了“农村垃圾进城”问题。紧接着,巨野县又提出厨余垃圾不出户,可沤的垃圾不出村,能转换为有机肥的垃圾,以村为单位,在村内消化掉,这样,农村垃圾总量和原来相比能减少70%以上。
笔者在巨野县的柳林镇采访了解到,该镇建设密闭式垃圾降解池10座,简易式垃圾降解池34座,全镇基本实现了“垃圾四分类”。
目前,巨野县正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村民垃圾分类参与度超过50%,资源回收率达到30%,建成一批关键性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
新闻推荐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冯锴巨野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标注为“动物骨骼化石”的“大石头”。人们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