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耕耘与守望:《美在乡村》的文化意义

半岛都市报 2019-03-30 01:36 大字

陈池瑜

《美在乡村》

作者:潘鲁生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中,庞大的农村人口规模、广袤的田野、多样的农村文化,都在城镇化的洪流中发生着蜕变、转型或重组,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乡村美如何保存在中国大地上?这是研究中国乡村和关心中国农村发展的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美学家和艺术家应该探讨的新课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的《美在乡村》给出了独特的答案。

《美在乡村》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内容充实,囊括了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的多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五章,即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和乡愁记忆。

其中第一章“乡风文明”是作者对过去乡村发展历程的反思及针对新时期新语境和新现象作出的讨论与建议,并提出培育乡村文化产业的“六大集群”概念。

第二章“村落保护”从阐述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的思考入手,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生态修复需注意的问题,对现实中存在的错误的和不合时宜的乡村发展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第三章“手艺农村”也是作者二十年来一直研究和推进的课题,是“手艺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理层面的思路与总结,也是对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现状的追踪和调研,在此过程中发现城镇化进程中手艺产业与中国乡村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推动农村建设发展的现实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农民画乡”,作者自1987年开始研究农民画创作,三十多年来一直关注农民画的演变发展的思考。在本章中,鲁生教授通过对金山、秀洲、巨野、日照、户县、东丰、岭南、平坡、舞阳几地农民画的访谈、观摩与分析,剖析了农民画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揭示在图式、色彩、内容的背后、在有形的场景深处是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希望,并指出农民画对于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有着多层次的推动作用。

“乡愁记忆”一章作者从儿时的记忆及对故乡的情怀入手,探寻民间玩具、家乡美食、民间戏曲和历史传说等,品味乡愁、梳理记忆,回归文化根源,以此表达现代社会和城市生活中的人民对于家乡风土人情、乡村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归属感。

《美在乡村》告诉我们,乡村美不仅是自然和谐、布局合理的生态之美,更多是乡风文明、历史传承的文化之美。“乡”在字面的理解是社会最基层的根底,《庄子·逍遥游》有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和祖籍,也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中国社会是一个极具乡土性的社会,也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社会,在社会中的个体通过相互配合来共同生活,个人会根据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以及个人的经验来生活,“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随着近些年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现状导致乡村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在消失的这些村落中,随之消失的是悠久的乡村历史和独特的乡村风情。过去的乡村建设过多地侧重于物质与技术上的规划,很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被简单地理解为拆旧房,去田园;盖高楼,设园林,而缺乏一套完整的乡村规划理论体系。鲁生教授的这本《美在乡村》对于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各个地方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研究、古村落保护、农村手艺传承研究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新闻推荐

500年古村开发,先挖民俗文化 前王庄村被列入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村

农村大众报巨野讯(记者李伟通讯员姜明满常学)近日,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召开了春节后第一次代...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