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老青岛的传统节日

半岛都市报 2018-02-28 11:05 大字

张文艳

“过年好!”

一句招呼,如春风,洒落在邻里间、街道上、单位里……春节刚刚过去,祝福仍在继续,直到正月十五,这样的见面招呼才算彻底结束。

青岛的春节热闹非凡,各大景区游人如织,几次出门都被汹涌的人群所震撼。如今的春节已然改变了过去的传统,趁着难得的长假,与家人一起游玩,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那么,老青岛的春节是怎样的景象呢?

恐怕会有读者脱口而出:热闹呗!

其实,并不尽然,因为这座城市虽然只有127年的建置年龄,却在青岛解放前历经沧桑,因而节日的气氛也有浓有淡,有欢乐,有悲伤。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行租借青岛99年,1898年的春节,百姓在不安中度过。德国租借时期,德国当局规定了燃放鞭炮的区域,欧人区的安静衬托了华人区的热闹;胶澳商埠时期一直到青岛解放前,对于鞭炮燃放都是禁止的,由此可见,当时的青岛节日相较于今天,有点太过安静了。这期间,日本的铁蹄践踏青岛的土地,每一次转折,都让节日的喜庆骤然无光。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迎来解放。

根据青岛的习俗,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了年。因此,春节过后,青岛百姓们仍在期待着下一个节日:元宵节!

如今的元宵节不再算作假期,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元宵节有三天或不同时间段的假期,让人们为庆祝元宵佳节做足了准备。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也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合家团聚赏月、燃灯、吃元宵。《胶澳志》记载:“元旦五更设燎祭五祀先祖,拜尊长,食水角(饺),黎明亲友交拜三日不扫舍。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粉稻为丸,包以果实煮食之曰元宵,门结松棚,挂灯火,放花爆,陈杂剧如高跷之类,三日夜”。古代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清代《即墨县志》载:“上元蒸面作灯,注油点之,结松棚挂灯光,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增修胶州志》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阗竟夜。”

元宵节,因为热闹的氛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但受到民众的欢迎,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就连四大名著中也都有关于元宵节的记载,如《红楼梦》第一回就写道甄士隐的独女英莲,在元宵节观灯时走失,为小说埋下伏笔。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值元宵佳节,也是荣国府兴衰的重大转折;《西游记》在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中,记录了唐僧师徒在金平府观灯的情景;《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中,耿纪、韦晃、金袆等在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欲讨曹操,不成皆亡;《水浒传》中的元宵节,则多次在打打杀杀中度过。

因为月圆,因为团聚,因为热闹,更是不乏吟诵元宵的诗句:唐朝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代词人辛弃疾于正月十五作《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最后两句,他还获封为元宵节最浪漫的人。

沈从文、老舍、汪曾祺等名家也都曾撰文,回忆家乡的元宵节,童年的冰心更是为自己拥有三盏灯而自豪。

在这一传统节日里,青岛的民俗也颇为热闹:吃元宵,张花灯,唱大戏,踩高跷,逛庙会……

元宵节是春节第一个民俗节日,也是我们口头的“过年”的一部分,俗话说:“正月十五拜年不算晚”,仍沉浸在过年节日中的青岛,如今业已迎来了热闹的庙会,儿童公园、海云庵糖球广场上,人头攒动,在“年”的最后几天,大家互致祝福,吃罢糖球吃元宵,与家人其乐融融,这便是和平年代,节日最该有的甜蜜滋味!

新闻推荐

老百姓心中想的,才是要送的“温暖” 李爱芝喜收“大礼包”

□记者刘一颖报道本报菏泽讯2月10日11点,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东隅村142号,村民李爱芝清冷的小院忽然热闹起来。“孩子他爹走了十年,俺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女儿毕业了,在济南实...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