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移风易俗“散吹”风比攀 巨野县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齐鲁晚报 2017-11-27 15:37 大字

董官屯镇舒王庄村实施“丧事一碗菜”。巨野县公益相亲大会现场。本报记者 李德领 通讯员 姜明

今年年初,是巨野县田桥镇王土墩村一王姓老人出殡的日子,在该村红白理事会的主持下,没有搭台子唱大戏的喧嚣,孝服简化为黑纱和白花,出殡时“四方桌”代替了棺木,吊唁亲戚中午每人一碗大锅菜,整个丧事仅花费了5000余元。

巨野县实施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移风易俗工作以春风化雨式的全民教育递次推进,逐步把移风易俗新思想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2015年8月开始实施丧事一碗菜。去年又取消了“二次装棺”,同时取消孝布,控制响班、纸扎规模。群众观念由入土为安转为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繁重的人情债消失了,人情往来回归理性轨道。

推行“一碗菜” 倡导文明节俭

吃饭浪费是丧事中最大的浪费,餐饮花费是丧事中最大的开支。虽然群众都心知肚明,怨声载道,但因为传统习惯观念的束缚而苦苦支撑。但目前巨野县634个行政村均已实现了“丧事一碗菜”,仅就餐费用这一项就省去万余元。

2015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婚丧事讲排场、比阔气、办大席的陋习,巨野县派出调研组到200余个村庄走访群众近万人次,通过调研巨野县了解到,龙固、田桥、太平等镇的部分村庄在办理丧事时有吃“一碗菜”的传统,既节俭又不失体面,群众易于接受。

“以前办丧事,村民攀比斗富,坐席吃大席,打肿脸充胖子,因丧致贫的多得是。”龙堌镇北李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洪臣说。

为顺应群众期盼,经过认真研究,巨野决定顺应群众期盼,从推行“丧事一碗菜”抓起,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并筛选了“一人一碗菜,能省一万块”等20条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覆盖了每个村居、每条主干道;为确保食品安全,建立了农村主厨定期培训、定期体检机制,为全县800余名农村主厨免费赠送了专业服装;由24名优秀村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组建宣讲团赴各镇区街道巡回宣讲500余场次,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10万余人次。截至目前,“丧事一碗菜”在全县农村实现了常态化、全覆盖。

麒麟镇获麟集村主厨冯勋连介绍,原来一场白事多达150桌,800多人就餐,仅帮厨要20-30人,花费3-4万元,实行“丧失一碗菜”后,就餐帮厨人数大大减少,花费仅一两千元,而且干净卫生。

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7月份以前,部分乡镇办理丧事大量使用纸扎、孝布,动辄上万元,扎房子、扎汽车、扎飞机,五花八门。另外,孝布大量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一场丧事下来,使用过的孝布被扔的村头、路边、沟渠等到处都是。为此,巨野于2015年下半年,利用半年的时间,组织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部门,对全县代表封建迷信的纸扎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县里出台“双十条”指导意见,规定办理丧事纸扎使用不超过200块,响班队伍不超3人。目前,巨野县纸扎使用和搭台子唱大戏等得到有效的遏制。

取消“二次装棺” 破冰丧葬陈规

巨野是全域火化区,但部分农村地区盛行骨灰盒二次装棺再葬,一个大棺材要用掉近一方的树木,不仅是浪费金钱,更与绿色、环保、生态安葬的理念相悖。为破解“二次装棺”的难题,全县深入开展取消“二次装棺”大讨论统一思想。自去年5月上旬开始,历时两个月共组织3.5万余名党员、1302个基层党组织在全县634个村庄广泛开展了破解“二次装棺”难题全民大讨论,参与人数达30余万人次。

“活着的时候孩子都孝顺,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大房子也住上了,死后啥都不知道了,就不要用棺材了,我们老人也该给年轻人省点。”麒麟镇前冯桥村一村民说。

在探讨和交流中碰撞出了很多破解二次装棺的“金点子”,麒麟镇前冯桥村使用“公共棺材”,龙堌镇北李村群众自发制作了“公共冥轿”等。通过大讨论,全县所有村庄都形成了本村取消二次装棺办法,并写入了村规民约,“堆大坟头”和“厚葬薄养”等错误观念得以扭转。

商海全是章缝镇姜村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也是该村公益骨灰堂建设的牵头人,“在提出这项建议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主要是担心‘以后子孙连个上坟的地方都没有\’,再给村民算了一笔账后,大家都同意了。除了不会占用有限的耕地外,建骨灰堂后,可以省去买棺材、修坟等费用,仅这一部分就可以节省七八千元,全村村民最终都签字同意。

姜村人固守了千年的“入土为安”观念变了,植入了“厚养薄葬”的新风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巨野县在县委党校举办了全县红白理事会会长业务专题培训班和村支部书记移风易俗工作培训班,累计培训2400余人次。目前,全县95%以上的村庄已取消“二次装棺”。

成立红白理事会 标准纳入村规民约

做好移风易俗工作,关键在人。巨野县将村居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为使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得到村民的认可,理事会成员由村内学历较高、能力较强、威望较高的村“两委”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组成,会长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或支部书记担任,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基层队伍。

理事会对本村红白事实施全过程监督,推行喜事新办,对彩礼、程序、席面、车辆等方面进行约束控制;倡导丧事简办,对规模、治丧形式、祭祀等方面进行简化。发现有违反规定操办婚丧嫁娶事宜的村民,理事会第一时间介入劝导,做到了早引导、早发现、早纠正。

2016年11月11日,为切实提高农村群众对红白事操办标准、流程以及红白理事会的知晓率、认同度和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果,巨野启动了全民学习《红白理事会章程》、《道德评议会章程》大讨论。为了深入开展好大讨论,出台并印制了25万份《红白事操办指导意见》,下发到村、到户,始于11日晚逐村采用“夜读模式”开展学习大讨论,历时半个月。全县开展学习大讨论的村庄达830余个,3万余名基层党员踊跃参与进来,普通群众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次,每个村集中讨论代表们纷纷签名、按手印。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实现了户户全覆盖,红白事操作标准纳入村规民约。

“丧事一碗菜,5-8元一份,最高不能超10元;骨灰盒入土深埋,墓穴垒砌用60块砖,顶部距离地面大于50cm,不能用水泥灌注。”董官屯镇董海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董峰说。

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以前,村民办理一场丧事所花费用平均在两万元,统一标准后,丧事费用严格控制在3000-5000元,为村民节省了大量资金,喜事新办蔚然成风,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针对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县里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要求喜事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每桌不超过12个菜,婚车不超过6辆;丧事用烟每盒不超过10元,用酒每瓶不超过15元,使用纸扎总价不超过200元,提倡生态殡葬、文明祭祀。全县红白事操办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和可复制化,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遏制高额彩礼 塑造新型婚恋观

前些年,巨野县部分农村流行“天价彩礼”,“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等陋习带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铺张浪费,甚至导致因婚致贫现象,基层群众苦不堪言。针对这种情况,巨野县倡导婚事彩礼最高不超过6万元,杜绝互相攀比。县文明办联合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举办公益相亲大会,提倡农村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

据悉,巨野狠抓媒人管理,为全县500余名“民间媒人”建立台账,以红白理事会为载体进行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免费牵线。目前,新型婚恋观得到全县群众的普遍拥护,高额彩礼绑架“乡村爱情”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树婚恋新风,抵制高额彩礼,巨野近年来举办多场公益相亲大会。谈及天价彩礼事宜,龙堌镇靳庄村的靳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天价彩礼使不少农村家庭复贫,我有三个闺女,今后甭管哪个女儿订婚,我郑重承诺:哪个女儿的见面礼金都不能超过6万元,否则,别和我做亲家。”

“现在的彩礼确实有点高,有些老人为了让孩子娶上媳妇,背债几十万,整日辛劳,才四五十岁的人看起来都像六七十了。下一步再帮人说媒,绝对不提倡高彩礼。”龙堌镇牛庄村的“红娘”李学金说,“今后凡经我介绍的对象,见面礼一律不能超过六万元,我本人的媒礼也决不能过千元。”

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凤鸣说,巨野县的移风易俗工作最初工作是从抓白事做起,去年12月份以来,还把红事管理提上议事议程。主要通过对民间媒人建立台账进行管理,避免哄抬物价;对青年男女进行加强教育,要求他们不要扯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家长进行管理,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目前,巨野县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已基本形成常态。

新闻推荐

王汝平:扎根基层铸警魂

他,对罪犯嫉恶如仇,对群众春天般的温暖;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经常驼背出现在案发现场,人称“驼背神探”;他,工作二十年,侦破命案9起,各类案件共计1600余起,救助群众500余人次。他就是巨野县缉毒大队队长...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