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芹:一双巧手捏出世间百态
牡丹晚报记者 通达 长天
泥塑艺人张中芹和他的泥塑作品
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千百年来,泥塑艺人们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为雕塑工艺品。因为社会发展和市场等方面的缘故,泥塑正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在巨野县麒麟镇南张楼村,72岁的泥塑老艺人张中芹却始终坚守着。
胸有成竹,做工从不用草图
1月27日下午,牡丹晚报记者驱车前往巨野县麒麟镇南张楼村,专程采访了泥塑老艺人张中芹。
“在做泥塑的过程中,基本不用看草图,因为人物的神态、表情都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张中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在做的过程中,只需要把比例分配好,再注意一些细节的塑造,就一定能塑造出极为逼真的‘物件\’。”
泥塑为纯手工艺品,极少用工具,唯一的工具就是自制的各种各样的小木棍,这些小木棍的用途很广,且不同的木棍有不同功能,泥塑的指甲、胡须、衣纹、光滑度等都离不开它。此外,和泥、加糠、塑型、外包、粗泥细泥结合、上胶、上色、上清漆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小心翼翼,不能有任何差错。
“看这是最近刚做好的麒麟。”张中芹展示了他最近的一件作品。从头到脚,均按神话传说的形象和传统风格细塑精雕,从表情到鳞片间精致的描绘,造型生动,装饰精美,煞是浑然天成,特别是那一双眼睛把麒麟的灵动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张中芹的家里,还有已经做成的泥塑作品——“二郎神”,衣褶线条流畅,飘逸,十分传神,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这都是“泥糊”的。
与“泥”结缘,不知不觉已近30年
张中芹年轻时曾是巨野县美术厂的一名员工。后来,美术厂解散,他就回家做了农活。“我的一位叔叔是做泥塑的,有一次他人手不够,叫上了我,从那以后就开始了做泥塑。”张中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
“第一次接触泥塑的时候,我都40岁了,真没想到不知不觉已经干了近30年。”张中芹笑着说,“从刚开始初学时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名声在外\’,我都是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他就是喜欢玩泥巴,慢慢也就成了一个爱好。一天不动动手,他就难受。”张中芹的大女儿说,“我们觉得他年纪大了,不愿意让他再出去干活。但他不听,谁也劝不住。”由于做工精细、手艺高、效果好,张中芹的名声不知不觉就传遍了附近的大小村落。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
在巨野周边地区,都有张中芹创作的泥塑作品。现在一年里张中芹有大半年在外地做泥塑,主要是在一些旅游景点和宗教场所。
张中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泥塑的传统工艺正在濒临失传,最大的原因是投入和产出差别太大。
“一件作品因大小不同,从开始构思到最终成型最少需要两天。在这中间需要付出很大精力,收入却很有限,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这门传统手艺又苦又累,赚钱又少。”张中芹说,“我们村原来还有人跟我学,但只能当一个爱好,很难养家糊口,慢慢的也就没人愿意学了。”
每件泥塑,从揉泥、捏制、阴干到出品,因季节不同,需要2到10天不等。这除了凝聚无数汗水,还倾注了好多情感,在张中芹看来,每件泥塑都是有灵性的。
“有一次一座庙宇失火,里面神像损坏,让我过去维修,当时看到神像被火烧过的样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张中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就像自己被烫伤了似的,眼泪差点掉出来。”
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泥塑,才使年过70的他依然在坚持。“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张中芹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通达)针对市中心血站库存告急的情况,近日,菏泽市中心血站联合巨野县董官屯镇政府在巨野县董官屯镇的集市上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活动现场,志...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