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花鼓的“前世今生”

牡丹晚报 2015-01-28 21:07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孟 欣 周长天

垩排练节目垩山东花鼓传承人白衍奇圯大锣、小锣、铙钹伴乐墼传授技艺

山东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山东花鼓又被称为 “花鼓丁香”、“花鼓腔”、“打花鼓”等,在明代中、后期就已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流派,因地域和方言的差异,风格特点区别较为明显,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等,是多种剧种的直接母体。

现如今,山东花鼓已经入选菏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保护的范畴。

■山东花鼓传承人的故事

1月23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巨野县田庄镇栾官屯村。一下车,就见到了人称山东花鼓戏 “活字典”的白衍奇。白衍奇老人今年已经82岁高龄,是山东花鼓艺术传承人之一,主攻老生。其唱腔调式多变,表演稳重大方。

白衍奇说,少年时,为了生活他不得已踏上了山东花鼓的艺术之路。“没想到一口气唱了这么多年。”说着白衍奇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如今,白衍奇时不时还会唱上一两段,为村民表演或指导徒弟。“来,我给你介绍一下我这个徒弟。”白衍奇老人说道,“别看他是男的,但他唱的可是旦角。”

毕庆春,男,1950年出生,田庄镇栾官屯村人。17岁学艺,先拜本村毕孝聚为师,主攻旦角,人称“小红鞋”;后投白衍奇门下,兼演小生,其扮相俊美,唱腔优雅,吐词清晰。

“别看我现在老了,当年我20岁的时候,那可不得了,人送外号‘小红鞋\’。”毕庆春笑着说。由于男扮女装,出演旦角,当年的毕庆春可“迷倒”不少大小伙子。毕庆春笑呵呵地说:“别看我今年65岁,声线有些变了,但是唱女声还是可以的。”说着毕庆春便拿起花鼓,演练起来。不一会儿场地边,就围满了观众。

闻讯赶来的“小徒弟”李秀田扶着电车给记者唱了一段,今年50岁的她拜师不到一年就已经唱得绘声绘色,“打小就听村里老一辈人唱花鼓,慢慢也会哼上两句,现在拜了师傅才发现,花鼓有很多讲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这么宝贵的民间艺术可不能断了传人。”李秀田说,她现在每晚都会和师傅们演练上两个小时,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花鼓、表演花鼓,让花鼓薪火相传,越传越旺。

■花鼓历史源远流长

毕庆春告诉记者,山东花鼓表演以一生一旦二人对唱形式最为普遍。男为“鼓架子”,女为“舞桩”又称“包头”,稍加化妆,边舞边唱。男角穿褂扎腰挎鼓,女角系裙扎裙舞帕,对唱对舞;有时女角甩开大辫,扭动屁股,翩翩走场,婀娜多姿,颇具民间风情。后来演出人数就增加了,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发展为分角色化妆演出,并增加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吸收了某些戏曲锣鼓经,演出愈加火爆,逐渐摆脱了“打地摊”,向戏曲形式过渡。

山东花鼓在巨野较为流行,演员主要集中在巨野的西、北部,如太平镇展屯村、开发区赵官屯、田庄镇栾官屯、沙土集等。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花鼓戏艺人,如清同治年间的李可奉(艺名“盖三县”)、光绪年间的陈继才(艺名“陈草帽”),二十世纪中期的王殿一(艺名“王三”)等。

巨野县文体局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姚继平告诉记者,山东花鼓是鲁西南人民生产生活、风俗民情发展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说唱皆以乡音俚语,使用的方言有的几乎已经失传,演唱内容多以反映家庭生活为主,民间情趣浓郁,具有方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研究价值。

山东花鼓形成以后,历史上虽然一度被官府禁止,但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繁盛时期。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多种娱乐形式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山东花鼓艺术逐渐陷入萎顿。2012年,应热爱花鼓群众的强烈要求,山东花鼓主要传承地田庄镇栾官屯村又成立了花鼓剧团,重新开始排练演出。 

新闻推荐

“献血达人”汤庆峰:14年献血3.4万毫升

本报讯(记者 通达)44岁的汤庆峰是菏泽巨野县交通运输局独山所所长,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自2001年至今已有14年,他已累计义务献血34000毫升。两次荣获国...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