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下第一家族:孔氏家族 文/孔德懋

新晨报 2014-05-29 10:26 大字

“天下第一家”

“衍圣公” 封号历经五朝  沿袭达八百八十年  家族人数超过200万

从未有人像孔子一样,一个人影响一个家族的千年兴盛,一个人铸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生前其道不行,逝后尊崇备至,其嫡裔子孙世受封爵,谱系井然,由此形成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家族。

从西汉高祖刘邦到清高宗弘历1900余年间,先后有12位皇帝亲诣曲阜阙里祭祀孔子,共计20次之多。孔庙祭祀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

孔子独生子名鲤,因其诞生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先孔子而亡。目前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之子孔伋的后裔。

孔伋师从于孔子的弟子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真传,著《中庸》。

从第四十六代孔宗愿开始,孔子嫡系后裔爵号为“衍圣公”(宗愿子若蒙、若虚兄弟时曾一度改为奉圣公),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第七十七代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沿袭达880年。

2009年9月24日,《孔子世家谱》第五次修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子世家谱》的第一次续修,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均为首次录入家谱,收录孔氏族人数量超过200万人。全谱共四集80册。(李洪鹏)

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城里有一条整洁的马路叫阙里街,街上有一座宫殿式府第,坐北朝南三启六扇镶红边的黑漆大门,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竖匾,两侧一副金字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板上有狮子头形的大铜门环,门前蹲着一对精雕的大石狮子,迎面是宽大的粉白照壁。这就是孔子后世嫡孙长支、历代衍圣公的府第,也是我的家——孔府,人们通称“公府”。从孔子到我这一代是七十七代,两千五百年来,我的祖辈世代居住在这里,所以孔子后裔又称为“阙里世家”。在孔子时代,阙里街只是城外一条小胡同,现在孔府大门旁边有两扇狭窄的小门,那是孔子故宅门。孔子一生很穷,相传当年只有三间小屋,后来改建成殿,我小的时候常去玩,那里有一辆破车,据说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乘坐的,还有他用过的琴和书。孔子死后二百多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孔子学说才受到重视,从此历代帝王不断给他各种谥封号: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代开始称孔子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代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以后又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清王朝更进一步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即:启圣王、昌圣王、贻圣王、裕圣王、肇圣王。随着对孔子谥封号的增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封赐。我从刚记事的时候起,就常听老人们讲,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比皇帝的家还要尊贵。皇帝只是一朝一代的大贵族,而孔府是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大贵族。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祠君”,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关内侯”,唐玄宗又将三十五代孙孔燧之提升为“文宣公”,宋仁宗为使圣裔繁衍,世袭不断,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明代又将“衍圣公”由三品官升为一品官,列为文臣之首,明清时还特准许衍圣公在皇宫御道上和皇帝并行,在紫禁城骑马,还陪同皇帝“临雍”(视察学务),衍圣公每次来京,诸贤后裔,五经博士,四配十二哲百十多人也都随同前来。从宋朝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直到七十六代我的父亲孔令贻,代代世袭衍圣公的封号,已经继续八、九百年了。宋朝以前,孔子后裔在阙里的宅第称为“袭封宅”,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始建“衍圣公府”,以后历代均有所扩建。孔府占地二百多亩,有厅、堂、楼、殿四百六十多间,还有一些门坊、花园等。雕梁画栋,飞檐彩拱,奇花异石,凉亭曲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府第。整个布局是前衙后宅,分为中、东、西三路,与北京故宫相似。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花园,西路是衍圣公接待贵客、学礼、读书的地方,东路有家庙、祠堂,还有亲属的住所。二门里有座“重光门”,是在院中孤零零地盖起一座双层飞檐的门坊,斗拱建筑的屋顶,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门下有石鼓夹抱,左右无墙,平时关闭,从两侧通过,只有在皇帝出巡或祭孔时才能在十三声礼炮声中打开。这是一般官宦人家所没有的,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据有关史书上记载,历代帝王中曾出巡到孔庙的有汉高祖、汉明帝、汉章帝、汉安帝、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周太祖、宋仁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共十一个皇帝、十九次出巡来过这里。这是历史上所有的贵族之家都没有得到过的皇帝“宠幸”。民国以后,蒋介石、孙科、冯玉祥、孔祥熙等国民党要人也都亲自来过。孔府的西侧,一墙之隔,便是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孔庙。孔庙更大,有三百多亩,古木参天,碑碣如林,厅、堂、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围着曲曲折折的汉白玉栏杆。双层飞檐下有十根龙柱,每根都雕镌着石龙,以及明珠、云头,镂空雕刻,功力极深,在阳光照射下,只见云龙飞舞而不见石柱,连北京故宫龙柱也不能媲美。据说每当皇帝来此出巡,十根龙柱都要用黄绸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讳。孔庙里还有我国的十大名楼之一藏书楼奎文阁,高耸入云,光彩夺目。我小时候就常听人念叨古诗中有赞美奎文阁的句子:“嵯峨俊阁入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此外还有孔子讲学的地方——杏坛,孔子教给儿子习礼的地方——诗礼堂,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寝殿,孔子手植桧树,十三碑亭,以及自鲁以来汉、魏、宋、元、明、清的大量珍贵石碑、门坊和其他古迹。孔府的北面,穿过三里多长古柏森森的神道,就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孔林内老柏古桧,青翠苍郁,四周林墙长达十五华里,占地三千多亩,是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六十多座楼、亭、殿、堂隐现在密林深处,还有上千的古代碑碣和丰富的地下文物。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为“三孔”。“三孔” 古迹驰名中外,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书法演变等,都有珍贵的价值,因此素有“东方文化宝库”之称。在过去,孔庙、孔林都属于孔府,要由孔府统一管理。此外,明代皇帝又在北京钦赐宅第,设立孔府在京的官邸。初赐宅在东安门外,后又改在正阳门里,明英宗时又在西单太仆寺街赐宅,也称做“圣公府”。孔府的管理机构设在中路前部大堂前东西两侧,分为六厅,很像封建王朝的六部。典籍厅、司乐厅,掌管祭祀的典章和音乐;掌书厅、知印厅掌管文书和大印;管勾厅掌管祀田收租;百户厅掌管林庙、守卫。六厅的官员有知印官、书写官、掌书官、司乐官、典籍官、管勾官、百户官等,一般都是四品官员。此外还有孔府总管、管家、师爷、帐房、祭祀官员等等。六厅正中的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中央有一彩绘云朵的暖阁,内有披着虎皮的太师椅,前面长长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大印、令箭、令旗。两旁摆满了正一品爵位的一百多种仪仗和云牌銮驾、锣、伞、旗、扇和各种官衔牌,“肃静”、“回避”牌、堂鼓等,那场面如同京剧舞台上表演一样。二堂正中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代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纠纷和府内仆役问题的地方。这大堂、二堂、三堂,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从没有用过,空有摆设而已。我生活在孔府的时期,内宅日常府务主要是由设在三堂院内东西配房的司房和册房处理,司房是管理财物的帐房,册房是管文书、档案的书房。大门里的西边还有赍奏厅,又叫外西房,专跑京差还兼传达。过去赍奏厅的赍奏官是六品,平时相当于七品的知县有事来到孔府,只能在此等候,由赍奏官向内禀报,不经特殊允许,知县不许进入二门。听老人们说:过去孔府的土地很多,在清朝盛时大约百万亩,有数十万户佃户,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个省的数十县。管勾厅掌管收租,佃户交了租,帐房就在户册上打个勾,所以叫“管勾”。因为地亩多,孔府管勾厅在外地还设有管勾衙门(主要在巨野县),下面还有屯官、总甲、小甲等,小甲就是各庄的庄户头,直接向农民收租子的。孔府在鲁西南的两千大顷地是按五屯、六厂、十八官庄管理的。五屯是郓城、巨野、平阳、东阿、独山,六厂是巨野、平阳、郓城及独山三屯,十八官庄,在曲阜有十二个,泗水有四个,邹县有两个。较远的土地和外省的土地管理很混乱,因为孔府的土地是皇帝赐给的“祀田”,是把地租收入用来祭孔的,孔府无权买卖;佃户可以转让,同时每逢改朝换代,祀田数字也有增减,有些就查不出了。除大量祀田外,衍圣公个人还有近百顷私田,如同一般地主的土地一样,可以变卖,叫“汤沐地”。还由于孔子的原故,曲阜县有免粮地数百顷,轻粮地四千多顷。孔府占有的土地,每年收入多少地租呢?根据有关材料记载,清朝盛时估计每年有五万两到十万两银收入。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商品粮食在市场出售,以及“户人”交的大量实物,而且皇宫每年还有俸禄和赏赐。我的父亲孔令贻有年俸数千元。明朝以后,孔府还设有卖官制度,朝廷给孔府一些官员名额,可以出卖,每年有几十万两收入。每年有这么多的收入,而孔府的主人不过是几个人。怎样消费掉这巨额的钱粮租银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祭孔,其次是向皇宫进贡,给地方官吏送礼,仅是向皇宫进贡,每年就要有好几次。除了祭孔和进贡送礼外,就是孔府本身的生活消费了。孔府虽然只有几个主人(如我小的时候,不过是四个人),但却拥有包括管家在内的数百名仆人,听说最多时达到七百多人,平常总在五百人左右。孔府的仆人大多是世袭的,祖祖辈辈在孔府当差。按孔府的规矩,如果当差的死了,他儿子还小,不能来干活,则临时找人顶替,待成年后,仍由其子世袭当差。(下转3版)

新闻推荐

巨野县政府考察团来滕考察

...

巨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巨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