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陵在鄄城谷林

菏泽日报 2020-09-23 09:15 大字

“谷林云日”牌坊

鄄城谷林尧陵,是菏泽市域内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是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菏泽为华夏祖源圣地的文物实证。

位于鄄城县富春乡谷林村的尧陵现存墓区面积6000余平方米,封土直径50米,高9米。在考古勘探过程中,中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现场发现了14万平方米的大规模龙山文化遗址,从勘探所取土芯样本及包含物分析,该遗址文化堆积层次分明,包含有龙山文化、周代、汉代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物,为研究帝尧陵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山东省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吕伟俊说:“尽管在国内现存多处尧陵遗迹,但是从史籍记载、文化遗存、民间传说等方面综合分析,鄄城谷林尧陵自汉代至明清均有祭祀尧帝的遗存。此次考古勘探又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山文化遗址,更进一步印证了尧陵遗址就在鄄城谷林。”

尧葬谷林是上古丧葬文化的典制

关于尧葬地,最具权威性的早期记载,是秦代《吕氏春秋》第十卷《安死》篇里的八个大字:尧葬于谷林,通树之。

《墨子》曾说尧葬蛩山,《山海经》也曾说尧葬岳山。蛩山、岳山、狄山就是崇山,而崇山就是谷林山,《墨子》《山海经》与《吕氏春秋》的说法是一致的,尧葬谷林是那个时代的通识,即唯一说法。

谷林,即文献记载的“榖林”(榖为楮树,和繁体谷字相近,演变为谷)。顾名思义,是个谷树成林的地方,在今鄄城县城南十五六华里处,属富春乡管辖。古称谷林庄,后被黄水湮没为一片林地。

《吕氏春秋》“安死”篇的大意是,古人讲究养生和安死,“安死”就是死后能安。入土后永远“无发无动”,不被惊扰,是上古丧葬行为的最高理想。所以“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以为死者虑也”(爱,吝惜。恶,厌恶)。所谓“合”“同”,就是“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葬于阪隰则同于阪隰”(阪隰,不肥沃、不便耕种的土地)。尧死后葬在谷林山上,上面栽满谷树,正是与山林合为一体之意。今天的谷林尧陵上,依然长满了谷树,葱郁繁茂,浓绿一团,把陵墓遮护得严严实实。

历代文献和诗作的记载

《宋史 礼言》记载,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己卯,濮州知州韩铎曾经“请敕本州致祭尧陵”。他说:“尧陵在本州雷泽县东谷林山,请春秋致祭,置守灵五户,免其租,以奉洒扫。”不仅指出了尧陵的确切位置,还谈到了致祭、设守灵户等具体事宜,更可坐实谷林尧陵的存在。

语中“雷泽县东谷林山”一句,“东”字不是指雷泽县的东边,而是指东谷林山。清山东巡抚岳浚所上《改祀濮州尧陵奏议》中“古雷泽之东谷林庄”一语可参证。谷林山亦名富春山。今天鄄城富春乡尚有富春集、东富春、西富春三个村庄,可推断当年也有东西两座富春山,即谷林山。所谓“山”,就是古时候鲁西南一带到处都有的土堌堆。

明人邓韨《尧墓在谷林》一文中提到一件事,“近时,竹林寺发地得石碣,书曰‘帝尧墓’,盖元人书隶体。竹林者,谷林也,土人讹称竹林耳。”这一石碣就是元代徐世雄所立并手书的《帝尧墓碑》,从而使尧葬谷林在元代有了确证。《山左金石志》记载,“此碑高四尺一寸,广二尺一寸。在濮州尧陵,石碑刻‘帝尧墓’三字,径一尺三寸二分。款题大元至元十四年冬至日。朝散大夫濮州尹高唐徐世雄立石。”清宣统元年(1908)此碑尚存。

元代的例证还有一则。《元史·泰定帝纪》载,泰定二年(1325)濮州鄄城知县曾上奏朝廷:“故雷泽城西尧陵上有佛寺若干,请旨废移”,但元仁宗未予理睬。理睬不理睬是皇帝的事,但毋庸置疑的是,尧陵的记载是确切的。

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秋,濮州知州薛孟等致祭谷林尧陵,并立《尧陵祭文碑》,此碑至今完好,现仍立于墓前。碑文162字,清晰可辨。

2011年底,在鄄城县富春乡谷林村前尧陵范围内发现的一座清代石牌坊,经清点,共出土石构件105块,该石牌坊的总宽度约7.6米,通高约6.5米。牌坊为一座青石质地四柱三间门式牌坊,正间额坊上发现一块题有“谷林云日”4个楷书大字的条石,落款为“乾隆四年蒲月谷旦”。据考证,石牌坊是1739年所建,距今已有270余年。在古代,“云日”一词专指帝王埋葬的上风上水好地方,清代时,“谷林云日”坊所处位置应在尧陵神道的最南端。这又是谷林尧陵的历史实证。当地的帝尧民间信仰和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更是历史的不朽见证。

菏泽市伏羲尧舜历史文化促进会 供稿

新闻推荐

牢记初心使命 情系百姓康健 鄄城县卫生健康局帮扶工作纪实

鄄城县卫生健康局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全面实施健康帮扶工程,有效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问题,全力确保在奔小康...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