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他重拾砖塑手艺 作为谢家第五代传承人,谢新建希望扩大砖塑的文化价值
谢新建的空闲时间,都放在砖塑上了。谢新建制作的砖塑作品。谢新建家屋脊上的砖塑。9月10日中午12点,在鄄城县彭楼镇中学任教的谢新建,放了学回到家中,简单和家人打过招呼后,便走进西屋,忙活自己的“宝贝”去了。
谢家砖塑第五代传承人,是50岁的谢新建的另一个身份。西屋里雕刻台上摆放的狮子、马、人物等造型的“宝贝”,就是他制作的砖塑。
清朝光绪年间,谢氏家族就在制作砖塑了,并以此为生。谢家砖塑以普通胶泥为制作原料,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花鸟砖塑题材多样,手法朴实率真。戏曲雕砖内容非常丰富,人物造型和情景表现形式种类繁多,神态栩栩如生。
到20世纪70年代,谢新建的爷爷和父亲那两代砖塑发展得最兴旺。当时家里的土窑每天都烧着,一窑能出300-400件砖塑,很多买家到家里拉货,一套能卖30元。
他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爷爷和父亲一起做砖窑,学习砖塑捏塑手法和图案艺术,十几岁就可以独立制作出惟妙惟肖的砖塑作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平顶房和楼房兴起,用砖塑的越来越少,最后砖塑生意无法再维持家里生计,就放下了。后来,他上学考学,1994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
2008年,谢家砖塑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的优质砖塑作品收藏在中国鲁锦博物馆里。2012年,彭楼镇政府为传承和发展砖塑文化,与谢新建沟通,希望他能传承这一文化。经过思量后,谢新建决定重拾砖塑手艺,在老院里新建了直径2米多的圆形窑,还专门聘请了烧窑的人。
“虽然砖塑现在市场有限,但也不能让老手艺断档。”谢新建说,砖塑制作手艺复杂,很费时间和精力。由于现在原料胶泥并不好找,所以他一有时间就四处找胶泥,储存起来备用。
“储存的胶泥大多都晾干了,用之前需要提前一晚用水浸泡,泡到变成粉末状为止,然后像和面一样揉软,揉到干湿适中,泥面光滑才可以。之后将胶泥捏成人物或动物形状,用柏树木制笔画出细节花纹,画完后放置阴凉处晾干。”谢新建说,等砖塑里外晾干后,再放到窑里烧12-13个小时,最后呈青砖色的砖塑作品便制作完成。“我们都是晚上烧窑,为把握火候得用木头烧才行,还要一直有人守着,非常辛苦。”
谢新建说,制作一件砖塑,至少需要两天,除去教课,一有时间他就投入到砖塑制作中,现在基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做就得用心做,做到精致、写实、有神韵。”谢新建说,虽说现在市场大不如从前,但还是有不少客户上门找他定制砖塑作品。
2018年,谢新建被评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相较于商品价格,他更看重砖塑的文化价值。“平常节假日里,有不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我这里观摩学习手艺,看到他们对手艺感兴趣,我心里挺高兴的。”谢新建说,他的儿子今年26岁,在上海工作,放假回了家,就会跟着他学习砖塑制作手艺。他希望儿子能挑起传承砖塑手艺的重担。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婷
通许员房正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左文涛张志国)鄄城县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整治攻坚行动,举全县之力,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成效显著。为切实打好...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