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区变绿了,日子红火了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丁秋松 房 正
黄河入鲁,第一站在菏泽。由于水患、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滩区乃至黄河流域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劳动力流失,这里的脱贫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如何走?日前,记者来到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采访。
8月27日下午2点,葵堌堆村村东北头,一片绿色扑入眼帘。仔细看,不难发现那些藏在叶间、躲在淡黄色纸袋中的果实。“今年果树进入盛果期,加上我们种树也找到了门道,亩产达到3000斤。我们主要是近销,疫情影响不大,今年的收入比去年还要好。”说这话的,是这片果林的守护人耿振显。他今年59岁,皮肤黝黑,本村人。
老耿告诉记者,此前他一直在外打零工,每月能挣1200元,“年纪一大,活儿不好找。”那时候,葵堌堆村是“远近闻名”无经营性收入、无集体资产、无集体土地的“三无村”。村支书卢景生回忆说,当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连收购粮食的人都不愿意进村”,但凡能干点活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
卢景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决定以高效果林业为发展路径,打造以城市近郊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田园式生态乡村。通过土地流转,六名在外搞经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民回村发展果园。老耿一听说村里种起果林,需要人手,就赶紧回村,成了一名果农。
幸运的是,村子引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为主要技术力量的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专家们来果园指导我们种树,如何施肥、打药、剪枝、套袋。”谈起如何种桃树,老耿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农技“土专家”模样。老耿的勤奋好学被果林主人耿玉民看在眼里,把他选为果林的守护人,负责果林养护和果实采摘大小事宜。“老耿工资是每天80元,加上年底奖金,一年能挣将近4万元。”耿玉民说。
葵堌堆村是骑堤村,三分之一村土地在黄河大堤内,剩余土地毗邻大堤。村内现有6座果园,占地近千亩,已成为黄河滩区一片亮眼“绿洲”。与此同时,在省派“第一书记”支持下,全村齐心协力修通“两横三纵”主要道路9.5公里,改善村居环境,修起文化墙,建起村广场,新建幼儿园和养老幸福院各一座。2017年,村子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山东省森林村居”。
“不用出村,就能打工挣钱;村里环境也好。有黄河守护着俺们,日子肯定越来越好。”老耿说。
图:记者(左)采访果农耿振显。
新闻推荐
村里有了“家专解调盾矛” 鄄城县凤凰镇每村都有“家专解调盾矛”到做,“镇出不事大、村出不事小”
本报鄄城9月14日讯(记者李德领通讯员宁效广严杰)家住鄄城县凤凰镇酒店张村的张仰省,最近又多了一个身份:矛盾调解专家。...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