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引领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

农村大众报 2020-05-15 16:17 大字

我能走上新闻写作之路,多亏了《农村大众》的激励和引领。

第一次接触《农村大众》,是在我考入鄄城第二中学的1984年。当时,我一位比较要好同学的父亲在二中所在地的箕山乡政府任副乡长。有一次,我和这位同学一起去他父亲的办公室,在林林总总的报纸杂志中,我一眼就注意到了版面图文并茂、文章短小精悍的《农村大众》,立即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从一版到四版几乎一篇不拉、一字不漏。同学的父亲见我读得这么聚精会神,就对我说课余时间可随时到他办公室里看报纸。自此,我就和《农村大众》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我第一次在《农村大众》上发表稿件,是1985年3月27日,这是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报纸读得多了,看得多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然萌生了向《农村大众》投稿的想法。说干就干,我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试着写了几篇几百字的消息稿,化名杨飞偷偷地寄给了《农村大众》,结果都杳无音信。失败并没有让我灰心丧气,反而激发了我争强好胜的心劲,我依然不停地写,并一次次将自己的稿件小心翼翼地投进绿色的邮箱。苍天不负苦心。4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班长将一张五元的邮局汇款单送到了我的手里,我一看落款,正是我朝思暮想的农村大众报。一瞬间,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一细瞧汇款人简短附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你的稿件,在1985年3月27日第二版被采用。”这是真的,这是真的!我狂喜不已,立即飞也似地跑到同学父亲的办公室找到了那天的《农村大众》。一字一句读完我那篇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闻“处女作”,我真的佩服编辑老师“妙笔生花”和“画龙点睛”的功夫!我那篇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通讯稿《不该发生的悲剧》,题目被编辑老师修改为更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洞房哭声》,并在稿件右下角标注了“新闻故事”四个字。那篇小稿的发表,让我对《农村大众》更加情有独钟、厚爱有加,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当一名新闻记者的想法和信念。

1987年,我高考名落孙山,不得不怀着“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疚心情,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一个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我,翻身起床,思绪乱飞。我想起了语文老师临别时对我说过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落榜不能落志,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不认输,肯努力,在农村照样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又想起了《农村大众》曾经报道过的青年农民凌可新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作家的故事,郁闷消沉的情绪顿时化为乌有,一股要写作的冲动和激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我当即坐回桌前,麻利地铺开稿纸,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一篇1000多字的新闻评论《劝君莫走独木桥》。三天后,鄄城县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我的这篇稿件。

树立目标、重拾信心的我自然又成为村委会的“常客”,《农村大众》依然是我的最爱,每期必读,每篇必读。通过不断地认真研读《农村大众》上优秀稿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也“更上一层楼”,发稿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可。1991年8月18日,我被旧城镇党委、政府正式聘为专职新闻报道员。上任伊始,我向镇领导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拥有一份《农村大众》。有了《农村大众》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后,我学习和写稿的热情更加高涨,向《农村大众》投稿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1991年12月19日,我撰写的新闻故事《摸黑查水》再次登上了《农村大众》的版面。在旧城镇党委、政府工作的十多年里,我虽然在《农村大众》上稿率不高,但每年都有稿件见报,我也就十分高兴和心满意足了。

2004年8月份,我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由于新闻宣传工作成绩突出,我被选调到鄄城县交通运输局专职从事文明创建和新闻宣传工作,翌年又被推选为局办公室副主任兼文明办主任。时至今日,我已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800余篇,30余篇获奖,出版新闻作品集《我是交通人我自豪》,先后获得报纸杂志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48项(次)。

回忆与《农村大众》结缘相伴的日子,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衷心地谢谢你——《农村大众》!是你,引领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是你,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和收获;是你,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我会在心里一直记着你、珍惜你、感谢你!

新闻推荐

山东鄄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转让通知暨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债权催收联合公告

序号1234借款人名称山东洪达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洪丰面粉有限公司山东洪鼎化工有限公司菏泽市洪源供水有限公司合同编号(郓农...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