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技术不过关,种植传统农作物没挣几个钱,这两年科技指导种田,增产增收日子变红火,鄄城县临濮镇马堂村新型农民马同印说—— “种田要让科技当家”

菏泽日报 2019-08-27 10:58 大字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是农村人的老话,也曾经是马同印信奉了几十年的道理。

马同印50岁出头,是鄄城县临濮镇马堂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04年,在外地承包工程的马同印,看到国家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好,萌生出了回村种地的想法,“当年我就承包了100多亩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随后的10年里,马同印一直沿用传统耕作方式种田,从春耕到秋收、从浇地到施肥,马同印都勤勤恳恳、亲力亲为,生怕哪里出点问题。但因为技术不到家,几年下来,基本没挣几个钱。

2015年,马同印成立鄄城县临濮同印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扩至800多亩。在镇领导的介绍下,马同印参加了一次新型农民培训。在这里,马同印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高产,怎样选地,怎样根据不同的地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之后,每逢有这类培训班,马同印都积极参加。

马同印迫不及待地把学来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当中。他耕种的土地都在黄河滩区,这里“洼地”居多,小麦种好后,浇水容易淤积,冬天很容易冻伤小麦,导致减产。马同印选择种植抗冻、高产的良星77品种小麦,当年每亩增产近200斤。

马同印还引进无人机、喷灌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设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省工省时,节省农药,喷洒得也更加均匀。”据马同印介绍,以前喷洒农药时需要雇佣20多人,10多天才能完成,每人每天需要50元工钱,加上买农药的费用,平均1天得2000元。现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每亩地仅需要5元就能完成工作。

之前,马同印最害怕的就是浇地,7架抽水机同时开工,每架抽水机需要两个人照看,一般需要浇50天左右,每人每天需要80元工钱,中午还得负责给工人送饭。“我那时感觉每次浇地都像过了一次鬼门关。”马同印告诉记者,用喷灌机浇地,只需要每隔两个小时到地里看看机器有没有故障,其他时间该干啥干啥,喷灌机会自行浇地,“使用喷灌机省工、省事、省水,不仅成本低,还能增产、增收。”

说起这几年的经历,马同印颇有感触:“觉得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用学也会种地。但现在才知道,种田也要科技当家,不学习就落后。”身为村党支书的马同印也表示,他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无偿教给群众,和村民一起用科技的力量促乡村振兴。

记者焦同帅通讯员房正张霞

新闻推荐

菏泽火车站“擦窗”效果初显

□牡丹晚报全媒体特约记者刘俊韬8月1日,牡丹晚报用2个整版的篇幅,以“创城进行时·火车站乱象整治”专版的形式,推出报...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