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叫“建国”

牡丹晚报 2019-07-31 09:45 大字

他们的名字叫“建国”他们的名字叫“建国”他们的名字叫“建国”□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建国”,这个重名率极高又充满着时代感的名字,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

要么与共和国同龄,要么出生于共和国X周年,要么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每位“建国”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曾公布相关姓名统计数据,全国名为“建国”的约96万人,主要集中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

尽管成长经历不同,性格职业各异,但相同的是,所有的境遇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烙印,每一个“建国”背后的故事都像一面小镜子,映射出变革的轨迹、时代的变迁。

来,让我们共同走近菏泽的几位“建国”,听听他们的故事。

“50后”侯建国: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有

出生那年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

家住牡丹区南城办事处侯店社区的侯建国,出生于1959年。那一年,正值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他的名字因此而来。

“父母希望我长大之后建设好我们伟大祖国,让国家繁荣昌盛,所以给我取名‘建国’。”昨日,侯建国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我弟弟叫建军,原来在青岛当兵,退伍转业后回了老家。父亲有很重的家国情怀,给我们兄弟取的名字都与国家息息相关。从我们小时候,他就教育我们要爱国,任何情况下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侯建国从小立志长大后要做科学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决定早点儿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工作始终与粮食打交道

“我上学时学习成绩非常好,因此从16岁起就开始工作了。”侯建国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1975年,侯建国去鄄城县委做了一名通讯员,后来又调到鄄城县粮食局。1978年,经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原菏泽市粮食学校。毕业后,他又考回鄄城县粮食局,后来陆续调到鄄城县什集粮所、牡丹区粮食局、牡丹区辛集粮所等单位。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他始终都在与粮食打交道,因此,他对粮食、对土地有着极深的感情。

据侯建国介绍,他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小麦亩产才一二百斤。那时候,都是公社集体的土地,农民家中没有自留地,公社在每年交完公粮之后余粮所剩无几,再分到农民手中就更少得可怜了。

1980年之前,粮食产量高的地方平均每人每年能分到30多斤粮食,产量低的地方每人一年只能分到10多斤粮食。那时候,每家的粮食都不够吃,根本就吃不上白面馍。侯建国从小就是长年累月地吃地瓜干、高粱面、玉米面馍,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时,母亲最多蒸几个包白皮的杂面馍。

1983年之后,粮食产量增加了很多,能达到亩产六七百斤,每个人大概分到40多斤粮食。

到了1985年,粮食产量翻了几番,亩产达到800至1000斤,农民手中有了余粮,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以前是计划经济,在侯建国的记忆里,买粮食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一年到头平时最多能吃两三次肉,只有到了中秋节、春节,才舍得买肉;过年时,一般人家都是买二斤肉,富裕点的人家才买三斤肉。“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超市里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老百姓吃喝不愁,粗粮野菜反倒成为大家抢着吃的好东西。”侯建国笑哈哈地说。

“原来麦收时,基本上全村人都要忙活,割麦子、拉麦子、打场、扬场、晒麦子、装袋,每样工序都得忙活好久,半个月才能把麦子全部收到家。”提起收麦子,侯建国的老伴庞素玲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收麦子可简单了,联合收割机进了地里不用人管,光等着接麦子就行,甚至有的人家在地里就把麦子卖了,根本不用拉回家。”

在“学习强国”上,与老伴一较高下

侯建国调到牡丹区辛集粮所之后,每次下雨都穿着雨衣、拿着铁锨,在粮所门口站岗。只要雨下得大一点儿,他就在粮所门口堆上土,防止水淹粮所。

他经受住了组织的考验。1998年,领导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以前,侯建国一直都在向党靠拢,入党之后才发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要时刻以国家为重。

现在,侯建国仍然担任辛集粮所党支部书记,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党支部20余名党员都聚集在一起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讨论有关民生的重大事件。

庞素玲在1988年就入党了。现在,每天吃完饭,他们一起通过“学习强国”和“灯塔在线”学习,不仅相互监督,而且还比着学,每周都看一看谁在 “学习强国”上的得分更高些。

“60后”彭建国:三十年如一日把报纸送到千家万户

那个年代,孩子的名字多带“建”“国”字

7月29日7时30分许,在单县的报纸发行处,52岁的菏泽日报社发行员彭建国,熟练地把一捆捆菏泽日报、牡丹晚报从车上卸下来,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

早晨4时起床,从老家赶往菏泽,把报纸装上车,5时左右出发赶往成武和单县,送完报纸再赶回菏泽……这样枯燥的工作,彭建国每天都在重复着,一干就是近30年。

彭建国说,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很多家长给孩子取名为“建国”、“建军”、“爱国”、“爱民”、“为国”等,不仅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还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

加夜班修发行车,再累点儿也值得

1982年,年仅15岁的彭建国参加了工作,棉厂、煤厂、修理厂……最终到了菏泽日报社发行部,才一直坚持干了下来。

刚到菏泽日报社发行部时,彭建国负责修理发行车。

“那时候,车辆不怎么更换,经常出现小毛病。我没来之前,报社都是把车送到修理厂,花钱多不说,还耽误发行员送报纸。我到报社工作之后,领导就把修理发行车的任务交给了我。”昨日,彭建国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回忆道,“发行车一般在傍晚返回菏泽,如果是小毛病,我很快就能修好,一旦出现大问题,就必须晚上加班修。为了保证第二天早晨不耽误发行员出车,我加班一晚上修车是常事。”

晚上加个班就能把发行车修好,不仅给单位省了钱,最重要的是保证发行员能够每天把报纸准时送到广大读者手中。辛苦是辛苦,但彭建国总能感觉很有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再累点儿也值得”。

但凡路上能通车,每天准时把报纸送到县城

在彭建国的记忆里,以前,报社发行部有8辆车,每辆车专门负责给一个县送报纸,不仅需要把报纸送到县城,还必须送到各个乡镇,驾驶员每天都要驾车行驶近400公里。

那时候,每个县的乡镇都非常多,更要命的是路窄,很多地方没修通公路,如果再遇上集市根本就走不动。“早上4点多出门时天还未亮,送一天报纸回到家已是晚上,又看到了满天星星。”彭建国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每天的工作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

以前,每个乡镇都有发行员,大点的乡镇有两个,小点的乡镇有一个。“自从让邮政送报纸以后,乡镇发行员就没了。现在,我们也不用去乡镇送报纸了,每个发行员每天负责送两个县的报纸,只需要把报纸送到各个县城发行处,再把各个乡镇的报纸送到各县邮局就行了。”彭建国说。

让彭建国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去东明县送报纸。

那天下午3时许,彭建国驾车从东明集镇赶往大屯镇。有一段路刚垫上土准备修路,由于下大雨路上存了水,他驾车陷在泥窝里,想尽了办法都没能把车开出来。时间越来越久,报纸还没送完,他越来越着急。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名村民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帮忙把发行车给拉了出来。他向村民道谢之后,立即驾车奔向大屯镇……

“只要不是遇到极端恶劣的雨雪天气,但凡路上能通车,我们发行员每天都准时把报纸送到各县区。无论春夏秋冬,我每天都是雷打不动地早上4点起床,争取在早上7点半之前把报纸全部送到所负责的县,保证大部分读者都能在早上及时看到报纸。”彭建国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70后”张建国:好家风一脉相承,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那个年代,“建国”是非常普遍的名字

家住牡丹区安兴镇的张建国出生于1977年,是标准的“70后”。

在张建国出生的那个年代,周边村子里很多孩子都被父母取名为 “建国”、“建军”、“爱国”、“爱民”,在学校里喊“建国”这个名字,一会儿就有好几个学生跑过来。

“大哥叫建军,我叫建国,三弟叫建文,我们兄弟三人的名字都是父亲给取的,从小父亲就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昨日,张建国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大哥和他的名字非常相符,从小就特别喜欢枪,一直非常向往部队的生活,最终如愿以偿进入部队,在河南当了4年兵。”

张建国上学的时候,经常在学校里听到有人喊建国这个名字。

“当时,我们班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建国。我们隔壁村有两个人叫建国。在我们那个时代,建国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名字。”说这话时,他爽快地笑了。

交党费是母亲最重要的事

张建国的哥哥是党员,母亲也是党员,在他的记忆中,交党费成为母亲最重要的事。

张建国的母亲今年71岁,年轻时每个月都积极向公社交党费,后来由于年龄越来越大,特意嘱咐张建国兄弟三人要按时向组织交党费。

在张建国的母亲看来,交党费是天大的事,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要始终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母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太姥爷是老革命军人,据我母亲讲,我太姥爷参加过抗日战争,也参加过解放战争,在他身上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优良传统。母亲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我太姥爷从部队回家之后养了很多羊,非常喜欢出去和别人斗羊。有一次,养的羊没能斗过别人的羊,他就把上衣脱掉,光着膀子亲自去和对方的羊抵头。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我太姥爷轻易不服输的性格特点,我母亲与我太姥爷脾气很相似。后来,她就一直用太姥爷为榜样教育我们兄弟三人。”说起太姥爷的事迹,张建国的眼睛里熠熠生辉,滔滔不绝地讲起家族的趣事。

无论干什么,都要干一行爱一行

小时候,张建国也一直想去部队锻炼,但因种种原因没去成。

建筑工人、工厂职工、房产销售公司销售员……他干过很多行业。“我感觉,无论干什么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干一行爱一行。”张建国说。

从2016年销售房产以来,在短短几年里,张建国利用手中的资源,成功地为100多位市民买到他们理想的房子。

通过这几年在房产行业工作,张建国切实感受到菏泽楼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市区的新楼盘越来越多,很多断头路、丁字路逐渐被打通并进行升级改造。

这几年,菏泽发展得越来越好,激励了张建国的斗志。他下决心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奋斗,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舞蹈展演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近日,由鄄城县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千人共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舞蹈展演活动在县人民广场举行。活动在...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