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扶贫车间开花结果 记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农民陈可瑞
今年31岁的陈可瑞出生在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鄄城作为馒头之乡,有许多人都在外地从事蒸馒头的行业,陈可瑞已经出嫁的姐姐家也是其中的一员。2002年,陈可瑞便辍学跟随姐姐一家到北京蒸馒头。
农村孩子想当发明家
其实蒸馒头也不是件轻松的活儿,不仅每天晚睡早起,还要到集市上去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可瑞虽然年纪小,却从没说过苦。
然而在蒸馒头的过程中,最让陈可瑞头疼的就是给笼屉刷油。“不刷油馒头容易被粘住,而刷了油的笼屉特别容易脏,非常难清洗,并且刷起油来还特别费劲。”陈可瑞说。
一锅馒头高高的十几层笼屉,等把这些笼屉都刷完油,陈可瑞的胳膊往往都累得抬不起来了。后来,他分别问了几家蒸馒头的人,对于笼屉刷油这道工序,他们也都没什么好办法。
“那个时候我就想,要是笼屉不用刷油,直接放馒头蒸该多好啊,那得省多大力气啊。”陈可瑞说。
陈可瑞将自己想发明创造出一种不粘笼屉的想法告诉了家人,不但没得到家人的赞成,还遭到了一番讥笑。
陈可瑞说:“他们都说我异想天开,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发明家都没造出来的东西,我一个只上了几年学的农村孩子想也别想。”
一句不经意的话激发了他的灵感
家人讽刺的话,并没有打消陈可瑞的念头。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不停地试验,但是都失败了,这让陈可瑞有点沮丧。
“绞尽脑汁都没想出来,我心想算了,也许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发明家不是谁都能当的。”陈可瑞说。
正当陈可瑞想要放弃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却让他茅塞顿开。“一天吃过饭,我收拾好碗筷,准备用钢丝球刷电饭煲的时候,邻居说这个可不能用钢丝球刷,会把上面的不粘涂层给刷掉的。”听了邻居的话,陈可瑞激动得跳了起来。
“如果把电饭煲上的不粘涂层用到笼屉上,不就可以变成不粘笼屉了吗?”当时陈可瑞激动地想。
他当即从北京赶到了广州,让做电饭煲的厂家在笼屉上做了试验。“一下子就试验成功了,我心里特别高兴。”陈可瑞说。
2012年,陈可瑞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申报了国家专利。为了能更加完善这项创新技术,陈可瑞又在广州学习了半年,学成后他已经能熟练地加工生产了。
创新成果在扶贫车间推广
2013年,陈可瑞回到鄄城,结束了长达11年的蒸馒头生涯,开始专心生产经营不粘笼屉。
“刚开始,很多蒸馒头的人都不认可,他们都蒸了十几年的馒头了,第一次听说不粘笼屉,所以都不敢尝试。”陈可瑞说。
每逢遇到质疑,陈可瑞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不粘笼屉的原理,并亲自试验给他们看。“做完试验,有些人当即就买了,因为不用给笼屉刷油他们会省去很多麻烦。”陈可瑞说。
2018年,陈可瑞租下了杏花岗村的扶贫车间,大规模生产不粘笼屉。因为订单多,每天15名工人早早就来到车间赶工。
在这里工作的付义娜是附近陈庄村的村民,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1800多元的工资,既轻松,又不耽误照顾孩子。”
杏花岗村民陈泽刚,因为是残疾人,一直没娶上媳妇。父母去世后,他孤身一人生活非常贫困。陈可瑞让他到车间上班,每天安排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他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现在,村里的人每每提及陈可瑞都会伸出大拇指:“这孩子能干着呢,不仅成了发明家,还领着村里人挣钱。”
如今,陈可瑞的创新成果就如同杏花岗村的杏花一样,绽放着芬芳。
记者焦同帅通讯员刘永霞
新闻推荐
鄄城讯(通讯员傅成银陈正国)日前,鄄城县在城乡公交枢纽站举行城区新能源公交车交付仪式。这标志着城区20万居民期盼已久的绿...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