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武术村”聚来千名梅花拳友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2月11日,第九届梅花拳演武大会在鄄城县什集镇王坊村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梅花拳分支门派的拳师、代表队,及广大梅花拳爱好者千余人聚集在一起,参加王坊村一年一度的“梅花拳武术表演大会”。
刀光剑影中尽显英雄本色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演武大会现场看到,整个演武场被前来观看的群众挤得水泄不通,演武场内,伴随着锣鼓声,刀光剑影耀眼光明,就像走进武林世界。演练者中,既有咿呀学语的孩子,又有鹤发童颜的老者,还有筋骨倍棒的青壮年男子,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队员英姿飒爽,动作刚劲有力,拳术对练、刀枪棍棒等精彩武术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老辈宗师带来的刀术对战表演,组合有序,铿锵有力,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据了解,此次梅花拳演武大会,王坊村邀请了河南、河北、安徽及山东各地的梅花拳爱好者,共47支代表队,表演者近千人,集体项目有中国梦、华夏武术魂、舞狮表演等,还有精彩的梅花六合拳、梅花刀、梅花枪、硬气功表演、海外梅花拳弟子展演六合棍等。
梅花拳表演者冯加兵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我从八岁开始习练梅花拳,十八岁开始带学生,如今已经练了近50年。习练梅花拳近10年后,1982年,我如愿拜在梅花拳名家高留德门下,成为梅花拳第十七世传人。”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冯加兵是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他武功全面,会100多个拳种。为了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他历经千辛万苦开办郭庄文武学校,培养文武全才。冯加兵无偿培养的“洋徒弟”,让中华武术跨越千山万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从去年开始参与王坊村的梅花拳演武大会。今年,我带着十几名学生,与郓城县梅花拳协会的拳师们一起来以武会友。我的这些学生中,有的在外地做武术教练,还有的在浙江横店做武打导演,都为梅花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说起这些,冯加兵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每年正月初七举办“演武大会”
梅花拳,是一个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拳种。
据梅花拳史册记载,梅花拳起源于公元前479年。清朝年间,梅花拳第十三代传人周华国邀请司忠元来鄄城县王坊村传艺,通过各代先师的努力,铸就了今天梅花拳的辉煌业绩,世代绵延不断,王坊村更是被誉为鄄城县“梅花拳的摇篮”。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王坊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练武有百年历史。该村约有1500余人,户户入谱,人人练武,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幼童,均能打拳踢脚,舞刀使枪。清朝末年,梅花拳一代宗师、十三代传人司中元、吴体胖在此设场点灯授艺,培养了大量梅花拳弟子,现在传衍六代,硕果累累。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王坊村看到,村里有一处碑林,最中间的三块石碑上刻着 “高德精武、厚德风淳”几个大字,代表着梅花拳的武风,也寄托了梅花拳爱好者们的武术精神。
据王坊村村民介绍,梅花拳演武大会每年都在王坊村梅花拳碑林广场举办,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定在正月初七。
近年来,鄄城县梅花拳协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坚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大局的原则,在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梅花拳事业的发展。
村民习练梅花拳已有百年历史
王坊村村民王玉全,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也是国家一级教练、一级裁判,武术六段。
王玉全表示,王坊村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以修炼梅花拳为主的武术村。
“村民热爱武术,习练梅花拳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村民们要想为家园建设多出点力,就必须有强壮的身体,所以几乎人人练武,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能打上几套拳。”王玉全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每年春节过后,我们村都举办一年一度的梅花拳演武大会。通过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全国各地的拳师们既弘扬了武术文化,又提高了竞技水平。”
王坊村村民周永涛,现在重庆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每年春节后都在村里观看演武大会,欣赏来自全国各地的梅花拳高手带来的精彩表演。
“我在七八岁时开始习练梅花拳,大概练了六七年,虽然没有继续练下去,但对梅花拳有着极深的感情。村里的孩子,从六七岁时就跟随教拳的师傅练拳,每天晚饭后,大家聚在广场上一起练拳,虽然练习基本功很苦,但大多数人坚持了下来。”周永涛说,“在我看来,练拳不仅仅能强身健体,通过刻苦的练功,也能使我们逐渐形成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更加坚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新闻推荐
黄河滩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地区”,更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为了不让滩区群众在全...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