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水窝子” 圆了安居梦 鄄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侧记

菏泽日报 2019-01-18 11:31 大字

黄河滩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地区”,更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为了不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一场旨在改变百姓命运的“脱贫迁建”战役在滩区打响。

鄄城县境内黄河河道55公里,黄河堤防52.1公里,涉及董口镇、旧城镇、李进士堂镇、左营乡4个乡镇49个自然村,12923户、41727人仍生活在黄河滩区。

为此,鄄城县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领导小组,在旧城镇设立了一线指挥部、临时党支部,4名县级领导同志坐镇,具体指导、督促、协调滩区迁建工作。4个沿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向每个项目村派驻了工作组,各项目村都成立了村民迁建自治委员会,建立了“县统一指挥、部门协同作战、统筹实施”的推进机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不到滩区,很难想象滩区的情景。家家户户房台高筑,每户人家都像一座“孤岛”。

“黄河涨水,一眨眼家就没了,锅碗瓢盆、鸡鸭……都冲跑了。那段时间,只要水不下,村里人就只能睡在屋顶上,垫土筑台、窝棚过节、投亲靠友也都是常有的事。”田楼盐店新村近70岁的居民彭存一对黄泛之苦记忆深刻。

不少村民过着“搬迁重建、大水冲倒、再搬迁重建”的悲情循环,滩区也一直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说法。

随着“脱贫迁建”工作的逐步推进,这个困扰数万人的“世纪难题”迎来破解时刻。

统一外观样式的多层楼房整齐划一,水泥硬化过的小区街道平坦整洁,各种配套完善,农村有这样一处小区,显得特别“耀眼”。王永梅就是小区里的一户。

“新楼房、新社区、新家电,有了安稳的家,小区里还有广场、超市,这在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告别了居住60多年的滩区“水窝子”,68岁的田楼盐店新村居民王永梅感慨道,“村子搬迁,有了新房,在外谋生的儿孙都回来在小区里要了房。”

跟着王永梅,记者走进她家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两个老人居住,两室一厅十分宽敞,干净、整洁,对比尚未搬迁的滩区房子,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总怕水淹,所以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现在不一样了,该买的、该有的都有了。”王永梅说。

搬进新房不仅改变了生活环境,还无形中改变了村民的素质。

“原来出门进门一身泥,现在都开始讲究了,尤其是住楼房,村民们都约定好清扫区域,定时清理,小区卫生可干净了,越来越像城里人了。”李进士堂镇副镇长李喜莲说。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习惯,李进士堂镇特地举办了培训会,给村民们“上课”,教他们用马桶、保持小区卫生、举办农民运动会……

除了迁建试点工程,在鄄城,针对黄河滩区居民,还有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迁建村台建设和居民外迁等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共搬迁安置4789户、15528人,15个旧村全部拆除复垦,共复垦土地4167.93亩。其中,旧村复垦面积2571.78亩,残次林地复垦1596.15亩。

滩区居民居住环境改善了,还得兜里有钱,有项目,能致富。为此,鄄城县根据实际情况和滩区特点,以人发、休闲用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在居民迁建点建设扶贫车间。

“让群众到扶贫车间来,有活干,能挣工资,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送项目到村,送技能到人,送就业到户,送政策到家,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在滩区迁建工作中,鄄城县县长袁红兵反复强调。

与王永梅一样,张素云也是鄄城迁建试点二期搬迁的滩区村民。

“缠头发、做包装,计件算工资,一天七八十元,而且就在家门口,方便,不耽误接送孩子、做饭。”一说起在扶贫车间的情况,张素云就合不拢嘴。

为了保证滩区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鄄城县制定了《鄄城县黄河滩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滩区“一带、三大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力促三产融合发展,同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做好困难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

可以预见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就在眼前。

记者郭卫东通讯员丁秋松

新闻推荐

非法捕猎34只斑鸠鄄城三男子被判刑

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姜培军)近日,经鄄城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鄄城县人民法院以非法狩猎罪一审判处吴某某、李某某、...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