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父子兵” 棚内笑开颜 记鄄城县什集镇孙永军父子大棚种植的故事
他做了大半辈子农民,含辛茹苦把儿子送进了大学。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又想尽办法把儿子“哄”回了老家,和他一起种大棚。他就是鄄城县什集镇梁堂村村民孙永军。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棚内却温暖如春,棚里的芹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眼下已到了收获的季节,六七个工人正在忙碌着。其中一名工人吴香菊告诉记者:“我们都是大棚附近村的人,现在不太忙,六七个人就能打理过来,忙的时候要30多人。”
种植路上的“酸甜苦辣”
“我是2008年来的杨岗村,包了200多亩地种蔬菜大棚。”孙永军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其实在还没来杨岗村之前,孙永军已经在自己村里种了很多年的蔬菜大棚了,可以说是经验丰富。
“那时候在家种的是‘大拱棚’,相对温室大棚要简易得多。”孙永军说。在杨岗村建大棚的时候,孙永军建了20个“大拱棚”和2个温室大棚。
“当时那两个温室大棚是我专门从潍坊请人给建的,结果两个棚刚建好就倒塌了,一下子损失了30多万元钱。”孙永军说。后来,经专家分析,大棚倒塌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土地水位偏高,必须用保温砖才行。
在温室大棚种植的过程中,孙永军发现他以前的“大拱棚”种植经验已经不够用了,于是他多次赴北京学习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又建了7个温室大棚,并成立了鄄城县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
到了2015年,由于种植蔬菜大棚的人越来越多,孙永军的蔬菜严重滞销。“这么多大棚花钱建起来了,种的菜卖不出去,看着一棚棚的菜烂在地里,我愁得整夜睡不着。”孙永军说。
后来,孙永军去济阳考察市场,发现那里的大棚不仅种植蔬菜,还种植水果,这让他眼前一亮。
“回来后,我在大棚里种上了两个品种的葡萄,一个六月份成熟,一个11月份成熟,正好错开了葡萄大量上市的时节,销售非常好。”孙永军笑着说。
他把儿子从城市“哄”回了农村
2016年,孙永军的儿子孙明磊大学毕业后,在烟台找了一份高薪工作。从农村考上大学并留在城市工作,在村里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但是,孙永军却不这么认为,他三番五次给儿子打电话,让儿子回家帮他种大棚。
“好说歹说就是不同意回来,还好几天不接我的电话。”孙永军无奈地说。
孙明磊当时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再回村里种地,别人得怎么看他啊?
“当时,我还是有点私心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要是在外面上班,想见他一面都不容易。”孙永军说。
他不停地给儿子灌输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很多大学生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农村种地的思想。
孙明磊在父亲的软磨硬泡下,最终答应回家帮一段时间忙。谁知道他这一帮忙居然喜欢上了种植大棚,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要离开的话,并且还多次到北京等地学习,他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有了儿子的帮助,孙永军又建起11个高标准温室大棚。
儿子把“高科技”带进了大棚里
孙明磊回来后,专门成立了检测室,凡是大棚里种的,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都要经过检测才能上市。
“他要求大棚里种的蔬菜、水果,全都要做到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确保纯绿色。”孙永军说。
孙明磊不建议使用农药,在大棚里放置防虫网、粘虫贴、太阳能杀虫灯等。他还在大棚里安装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手机就可以给大棚放风、浇水,大大节省了人力。
前不久,孙明磊和父亲在大棚里试种的酸甜果和彩虹西瓜获得了成功,来年准备大面积种植,并且已经与河南优源品生鲜电子商务签订了合同,他们只负责种,收获的时候河南那边派车来运。
“儿子回来后,确实帮了我的大忙了。当初他学的计算机专业也没有白学,那些高科技都用在大棚上了。”孙永军笑着说。
记者焦同帅通讯员刘永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贾星锋)近日,鄄城县城管局在黄河公园新建了4处移动公厕并投入使用。为解决市民如厕难问题,鄄城县城管局不...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