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楠:儿童文学创作要低下身子了解孩子

菏泽日报 2019-01-16 10:55 大字

他用孩子般纯洁的视角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梦幻的天堂;他用一双寻美的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对山川、树林、四季景色给予了充满童趣的描绘;他以心灵拥抱故乡、土地和亲人,用清纯的诗句构建了一个温暖和谐、无比丰润的世界。他就是菏泽市儿童文学作家——张晓楠。

张晓楠,出生在鄄城县一个离黄河不远的小村庄,那里是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错地带,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生活质朴、自然。1991年,毕业于郓城师范学校,同年被分配到菏泽发电厂工作。

自幼酷爱读书的他,经常用父亲给的零花钱买各种小人书。“小时候,父亲在县城里摆摊,就是卖一些他亲自加工的绳索一类的东西。”不上学的时候,张晓楠会到父亲的摊点去,摊点旁边就是县里的新华书店。“那时候,只要书店进来新的小人书,我就会去买,结果光小人书家里就装了好几箱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什么消遣娱乐的方式,看戏或听书,就成为了那时农村人的主要娱乐方式。当时,对门邻居靠说书为营生,不外出时,就经常给他讲《响马传》《三侠五义》等一些民间口头文学,其中有好些情节都是讲述者按照自己的想象肆意编撰的,还是孩子的张晓楠听得津津有味。

“那时就想着长大后也做一个说书的或唱戏的,把好听、好玩、动人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改变了自己的理想。从上初中开始,张晓楠就经常写一些文章,有的还发表在了学生类的期刊杂志上。作品发表后,初尝成功的张晓楠,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

“最初,也不讲究类型和体裁,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我都写过。”渐渐地,他发现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虽寥寥数语,却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当时年龄小,表达的手法也是孩子式的。”于是,诗歌的这种创作风格便一直延续下来。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张晓楠经常深入到孩子中去,和孩子做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成长过程。“我觉得,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你应该低下身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们交朋友,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张晓楠告诉记者,2005年单位里分房,加上他的女儿,同一单元共有4个8岁的孩子,又同属虎,于是,张晓楠就把他们聚集在了一起,组成了“快乐小虎队”,张晓楠任队长,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编排节目,一起参加公益和资助活动,定期为他们辅导作文,带他们旅游,避免了家庭“独苗”面对的成长孤单,既融洽了邻里关系,也促进了孩子的心智发育,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现在孩子们都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不论在学习还是成长上,都非常优秀。

当记者问及,30年的写作生涯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张晓楠笑笑说:“喜欢,我喜欢诗歌的这种表达方式。诗歌不仅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而且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写作很辛苦,但也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了愉悦,就像小孩子玩积木,有失败,有成功,有泪也有笑,用心就行。”

从事儿童文学创作30年,张晓楠的儿童诗一直贴近孩子的心灵,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孩子的情感。张晓楠常说,“我一直自觉不自觉地用一个乡村孩子最纯洁的视角去打量她、去欣赏她、去赞美她。”

30年来,张晓楠累计创作诗歌千余首,著有诗集《不凋的张望》《叶子是树的羽毛》《爸爸小时候》等十多部。其中《叶子是树的羽毛》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雪花是冬天的偏旁》获第十七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和田鼠一块回家》获第二届泰山文学奖,《迷路的脚丫》获菏泽市首届牡丹文艺奖等。其本人也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英才”。

对于今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张晓楠说:“作为儿童文学作者,一定要洞察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研究孩子们的心理、情感和表达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努力向儿童靠近、再靠近,创作出更多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作品。”

记者李庆梅

新闻推荐

鄄城巡察利剑显锋芒反馈问题351条,整改326条

本报鄄城1月7日讯(记者张建丽)“去年以来,鄄城县全县共开展3轮巡察,巡察县直单位24个。其中县委第三轮巡察共发现重点问...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