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里飘摇”过河到一桥飞架南北黄河滩区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

牡丹晚报 2018-09-11 03:42 大字

讲述/鄄城县交通运输局职工 陈正国整理/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改革开放 40年来,菏泽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黄河滩区群众,在过河方式的变迁中,深切体会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难忘儿时乘船过黄河的可怕经历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刚刚七八岁的我曾跟随父亲去黄河北岸的鄄城县旧城镇陈庄村走亲戚。那里是我父亲的姥姥家。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第一次乘坐农用船过河的经历。

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天气阴沉,冷风嗖嗖,我们在岸边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才有一艘农用船姗姗来迟。船刚一靠岸,等在岸边的人群就一窝蜂地往上挤。为防止出现意外事故,两个艄公扯着嗓子吆喝大家要排队上船,但是等得心急火燎的人们根本不听这一套。父亲紧紧把我揽在他的胸前,不由自主地随着涌动的人流上了船。

浊浪汹涌的河水,使农用船上下颠簸得很厉害。一阵大风刮来,更让农用船左摇右晃,宛如水中的一片落叶。我第一次坐船过河的新鲜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船靠岸,我几乎都没敢往水中看一眼。

此后的几年,我再没有去父亲的姥姥家走亲戚。

1990年,旧城黄河浮桥建成通车,多年饱受过河耕种难、老人就医难、孩子上学难的滩区群众,告别了“浪里飘摇”的苦日子。

1991年10月份,我被旧城镇党委、政府聘为新闻报道员,曾多次深入黄河滩区进行采访,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在黄河滩区群众的苦和难。

翻开我多年前的采访本,一位老船工的话至今都让我感慨万千:“对,俺是这几个村最后一个卖船的。说句心里话,那只船俺摆弄了十五六年,到卖时还真有点舍不得。俗话说得好,开车玩船,祸在眼前,坐船的不安全、不放心,撑船的也一样,别人是几天过一次河,俺可是天天都在河上,自己提心吊胆不说,家里人也整天跟着担惊受怕。浮桥通车后,老伴和几个孩子天天嚷嚷着让俺卖船。这不,几个孩子怕俺卖船后没事干憋坏了,就给俺买了辆脚踏三轮车。一出门,就是稳稳当当的浮桥,俺骑着它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倒是挺方便。”

亲历“以桥代渡”,见证浮桥变迁

2004年8月份,我从沿黄乡镇旧城镇调入鄄城县交通运输局工作,才知道黄河流经鄄城境内长达52.2公里,沿黄5个乡镇共有10.6万人隔河而居,有大量土地需要过河耕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沿黄群众过河难、耕种难的问题,消除水上交通安全隐患,全省开始大力实施“以桥代渡”工程。鄄城县决心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着力抓好这项利民惠民便民工程。为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鄄城县交通运输局坚持借助外力和依托内力“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不断加快“以桥代渡”工程建设步伐。

2004年,原旧城浮桥因设备严重老化,承载能力大幅下降。鄄城县交通局经过多方协调与沟通,终于使鄄城县航运公司与山东省黄河航运局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3000多万元对浮桥进行了改造更新。2005年,筹资2500万元建设了董口浮桥。2006年,筹资2000万元建成了左营浮桥;同年,经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交通局反复沟通协调,由范县交通局吸纳社会资金建设了李进士堂浮桥。2009年,又筹资4000多万元,对旧城融贯浮桥再次进行了改造更新,大幅度提高了浮桥的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日车流量多达二三千辆。

至此,鄄城县境内已有四座浮桥,既让黄河两岸10.6万名群众彻底告别了摆渡过河的历史,又加快了滩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步伐。

一桥飞架南北,高速公路跨黄河

2008年7月,一个好消息迅速传遍了鄄城黄河滩区,数万滩区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那就是德上高速鄄城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了。大桥全长5623米,其中主桥1460米,采用波形钢模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是国内第一家;引桥两部分,南2900米,北450米,采用应力砼T梁;桥墩基础采用灌注桩群结构。大桥预算总投资9.1亿元。2015年12月28日,德上高速鄄城至菏泽段和黄河公路大桥竣工通车,并在鄄城设有四个出入口。

2018年年初,从鄄城县“两会”上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董口和旧城两座黄河大桥已经得到山东省发改委立项批复,计划2019年破土动工,计划建设工期为三年。届时,鄄城县境内将有三座黄河大桥和四座浮桥飞架南北,天堑终可变通途,黄河两岸群众将彻底打破黄河天堑的阻隔。

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让我更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定会变得更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