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官“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在四川发展生产,规范纸币“交子”发行;移风易俗,匡正陋风弊习,此后四川在北宋再未出现大动乱。 张咏:“威惠相济”,

大众日报 2018-06-28 05:23 大字

《古圣贤像传略》中的张咏画像后人今修的族谱和保存的族谱残卷鲍青摄□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丁秋松孙良占

鄄城县东四十里有一座孙膑文化园,文化园北邻有个叫张大人庄的村落,村落东北桦林内有一统仆卧在地的残碑。村民张丕鲁站在夏日骄阳里,额头渗出汗珠,胸膛透着黝黑。他摸了摸粗糙的胡渣子,再指着石碑大声说:“这块碑是张氏家庙碑,是纪念我们的祖先、北宋名臣张咏。它倒在这里太可惜,要有人帮着立起来就太好了。”

张咏是北宋初期“三大名臣”之一,是张丕鲁的祖先。张丕鲁保存着一张几乎褪尽颜色的张咏布像,一份纸卷斑黄的残缺家谱。他把它们当作珍宝,小心翼翼用塑料盒封存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但我却一定要保存好。弄坏了,就是对不起祖宗。”

记者小心翼翼地翻看家谱残卷,试图从中找到关于张咏的蛛丝马迹。这份家谱残卷只记载到张氏第二十八世,如今张氏已传宗三十八代,粗略估算家谱成书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

剑客豪侠无敌两河间

“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这是张咏为自画像所题的赞。后来不仅他自己被人称为张乖崖,文集也被命名为《张乖崖集》。

与文士“彬彬谦让”形象不同,张咏早年性情“乖崖”,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的墓志铭上说:“(咏)自少学剑,遂精其术,无敌于两河间。”“无敌”二字,透露了张咏剑术的精湛。相传他曾夜宿于一间黑店,后独仗一柄短剑,杀死劫掠财物的一帮强人。南宋《春渚纪闻》卷三有一条“乖崖剑术”,详细描述了张咏神妙超卓的剑术:“探手袖间,飞一短剑,约平人肩,断枣(树)为二。”短剑能断枣树,虽有夸张之嫌,但张咏武术精熟应是不争的事实。

张咏晚年很少提及这段任侠经历,但从他早期诗文中还是能看到他常论及用剑。比如“我欲为君舞长剑,剑歌苦悲人苦厌”,又如“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夜倚西风拔剑舞,拔剑舞,击剑歌”。

张咏不仅剑术高超,而且喜欢行侠仗义,颇好打抱不平。同僚刘敞后来说:“尚书(张咏)布衣之时,任侠自喜,破产以奉宾客,而借躯报仇,往往过直。”名臣韩琦为张咏撰写神道碑也说:“生平勇于为义,遇人艰急,苟情有可哀,必极力以济,无所顾惜。”

张咏青少年时代身逢五代乱世,养成了慷慨任气的豪迈性情。他曾多次对人说“臣本族至卑”,“世本单微”,“少也贱,左右无贤戚之助”,“家贫无书,必俯伏人门以观览”,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位“寒素起家”的“河朔穷生”。

与普通剑客不同,张咏虽喜好研磨剑术,却并非一味逞匹夫之勇。他“读书无虚日”,称得上力学不辍。史载他每次要写文章,就倚靠庭树槁枝旁冥思。如果不写完全篇,就不会回屋舍休息。

张咏尊崇读书,恰与宋代“尊儒崇道”的导向契合。为了做儒家政治理想实践者,张咏“折节受学”,游历四方寻访名师。他“自洛入陕”,西入长安,又“驱马淮西”,远遁越东,隐居天台。他先后结识少年英才寇准、文坛新锐王禹偁。他们结伴游览名山大川,登高望远,赋诗抒志。三人互相期许,颇有盛唐李白、杜甫和高适的风采。张咏后来还和王禹偁结为儿女亲家,更传为一段佳话。

张咏苦心用功,不仅剑术无敌,威震两河,而且饱读群书,学识渊博。游历生活更丰富了他的阅历,增长了才干,增进了文韬武略。后来张咏历任各地,熟知民情,与这段早年经历分不开。

蛟龙若出渊,一飞即冲天。张咏摩拳擦掌,等待着合适时机,一鸣惊人天下知。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张咏与好友寇准、王禹偁同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省试三人均登科,殿试王禹偁却遗憾落第。张咏被任命为(湖北)崇阳知县,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当方面寄,则咏不敢辞”

张咏深知百姓乱世痛楚,所以为官非常注意民生。每任一处,他都从经济上稳定地方政局,想尽办法让民众有谋生门路。他还常对人讲为官标准:“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

张咏任崇阳知县之初,这里百姓以种茶为主业。张咏下令划去茶园,改种桑麻等经济作物。他告诫不理解的县民:“茶利厚,官将榷(专卖)之,不如自己更种他物。”不久。崇阳县桑麻大兴,每年织造绢麻近百万匹。后来,宋廷果然开始榷茶,并征收沉重赋税。崇阳幸而不用承担茶租,百姓怀念张咏恩德,竞相立庙祭祀。

崇阳县北峰亭附近,耕地肥沃但缺乏灌溉条件,天旱则歉收严重。张咏发现当地山川可决沟渠,便于高处开建陂堰,引山川水流入原野,一次可溉田数百顷,当地再无旱伤之忧。

张咏还在崇阳鼓励蔬菜种植,尤其喜欢推广高产易植的萝卜。没多久当地家家开园圃、户户种蔬菜,崇阳蔬菜业大大发展,百姓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崇阳百姓把萝卜亲切称为“张知县菜”。

张咏后来升任湖北转运使,依然关注民生细微。他发现崇阳县溪山峻险漕运困难,就请求朝廷以绢麻代替粮食征收。崇阳人大为称便,更加怀念张咏。

以崇阳为首站,张咏仕途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但与许多名臣的经历不同,张咏在中央任职时间不足四年,在地方任职长达三十年以上。而他主要政绩也在治理地方。

张咏的仕宦足迹踏遍大半个北宋疆域,往北到过防御西夏的边境(陕西)麟州和(陕西)永兴军,往南到过富饶秀丽的杭州和(江西)升州,往西在危机四伏的(成都)益州任过职。

张咏所任职的地方,自然条件人文环境虽千差万别,但原先都是十国疆域,问题大矛盾多,朝廷特别重视和担忧。张咏深知朝廷的期待,所以时刻警醒为官要做到:“入境,驿传桥道皆完葺,田莱垦辟,野无堕农。及至邑,则坊间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吏鼓分明。”

张咏给自己制定标准,也全都超规格完成。韩琦赞誉他:“当官凡所设施,动有远识,始时人或不能测,其后卒有大利,民感无穷。”

张咏为安定宋朝新土出了大力,成为宋初朝臣心中治郡“最佳人选”。

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朝廷议论南疆广州的知州人选。工部郎中马亮等人数次举荐已61岁的张咏。虽然最后因他有病未任命,但还是能看出时人对张咏能力的肯定。张咏也对人说:“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沆);深沉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旦);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准);当方面寄,则咏不敢辞。”

张咏确实有本钱骄傲自负。他的治绩,得到百姓和朝廷肯定。每次任满,当地吏民都会联名要求留任张咏。当他在益州,真宗派人来传话,说这里有张咏在,朝廷在澶渊之盟可无西顾之忧。任职升州时,真宗也因为张咏在那里而放心无虑。

张咏任职地方,往往“威惠相济”,匡正积弊,扫荡陋习。他为官刚毅正直,以清廉果敢而肃清吏治弊端。他自号“乖崖”,“恶人谄事,不喜俗礼”,不合时俗,不随波逐流。下属官员胸怀坦荡、为人方正,张咏待之如亲兄弟一般;有包藏祸心、阴险狡诈者,张咏愤恨得如同仇人一样。所以他每任一处,无不政风肃然,百姓称快。

张咏任职边疆时,同僚李居贞抗辽有功但无人为他请功。张咏虽与他未曾谋过面,却嗟叹不已。于是,他记录李居贞抗敌战果条奏朝廷。朝廷后来将李居贞升官,张咏却从不对人言及此事。李居贞辗转得知后,要来亲自答谢张咏。张咏拒不见面,只以书信勉励:“公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加之畏慎,此报国之大効也。所谢近私,不及相见。感佩,感佩!”

对待下属如此,对待上官也不外如是。张咏为麟州通判时,太守以喜怒为政,办事不循条理,百姓苦不堪言。张咏作为副手,屡次当面责备他,最终太守惭愧致歉。

张咏讲求个人品性,他曾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効,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这是刚正不阿正直士大夫的心声。在成都,张咏曾呵斥谄媚的学禅僧。临终前,他还上奏疏,乞斩贼臣丁谓头。刚正嫉邪秉性至死不变。

初任蜀地,“何事不能了”

张咏善于治郡,尤以治蜀著称。蜀人更誉他是诸葛亮之后治蜀第一人。他两次入蜀为官,都得到了百姓欢迎和朝廷嘉许。

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张咏第一次知成都府事。

四川群山环绕,地势险要,自古号称难治。宋初三十余年间,其他新土尚属安定无虞,只有四川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叛乱。安定四川成了困扰宋初朝野的大问题。太平兴国四年,宋廷商议攻伐依附契丹的北汉政权。宰相卢多逊就说:“西蜀险远多虞。若车驾亲征,当先以心腹重臣镇抚。”

张咏上任蜀地时,四川境内仍不平静。为了讨平四川乱军,朝廷从陕西征发百姓运粮入川。赴任路上,张咏看到征夫不绝于道、悲怆哀鸣,心中已受很大震撼。等他到了蜀地,亲眼看到“百姓凋弊,盗贼满野……城无居民,库无金帛,仓无见粟,而群孽在外”,更是深觉肩上任务沉重而艰巨。

张咏来到成都,发现情况更是内外交困。官府积存的军粮只能勉强供应驻军半月所需。一旦军队断粮,不仅士气受挫,哗变也有可能。当务之急,是在不增加百姓负担基础上保证军粮供应,减轻陕西百姓负担,防止动乱加剧,引起邻国觊觎。

张咏发现这里粮价偏低而盐价奇高,百姓私廪尚余粮,官府仓廪有余盐。他降低食盐价格,提高粮食价格,鼓励百姓用米粮换取食盐。百姓闻讯纷纷兑换,不到一月就积攒了数十万斛米粮,可以供应军队两年所需。通过此举,张咏一面解决了百姓食盐困难,一面保证了军卒待遇,受到各方欢迎。

张咏立即给驻军发放米粮。兵丁惊喜地发现,这次发放的粮食质量与以往截然不同,“前所给米,皆杂糠土不可食。今一一精好”。张咏还上奏朝廷,以蜀地粮草充足,请求免除陕西运粮徭役。太宗非常高兴地说:“从前益州常因缺粮告急,(张)咏才到一个月,就有了两年积蓄。此人何事不能了?”

有了皇帝“何事不能了”的鼓励,张咏治蜀更是尽心尽力,蜀中局面很快焕然一新。

张咏珍惜民力,总是想着减轻百姓负担,令其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如果有工程要兴建,张咏总是轮番雇用工匠,每次徭役都以十日为限,从不多占用百姓时间,工匠因而非常高兴。

张咏为政往往打破常规,收到意想不到的双赢效果。某年,成都官府打算差遣壮丁到郡县搬运粮草。但当时四川遭遇饥馑,百姓饥肠辘辘,很难寻觅到壮丁。张咏下令在城外设两处草场,将百姓采集的生草买来饲养马匹。后来马匹长得很肥壮,百姓也有了资金买食物,饥馑没有造成多少伤亡。

张咏还放宽旧的经商条例,允许西域商人至蜀经商。四川商贸日益繁荣,官府也大获通商之利。他还提倡种植桑树,解决四川养蚕业原料需求。后来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用纸,就是用张咏推广的桑树叶制成。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张咏还下令拆除侵占水利设施的奢华大居,使更多田地得灌溉之利。

张咏一边促进生产发展,一边注意保障贫民生活,希望缓解两极分化,消弭变乱源头。他上奏朝廷,指出“蜀地山多地狭,游手好闲者众。战事平息之后,人口将大大增加。稍微遇到水旱,百姓必然乏食”。他每年从征收的田税中,拿出一部分购买稻米六万斛。到了春季,官府核查城中贫民,按人口发给凭证,让他们种植官田,发给口粮。其后七十余年,四川虽时有灾馑,但益州百姓富裕者自有粮食,贫困者也不至于断炊,其本源大概就在此。

张咏在发展生产、注意民生同时,还顺应民情改革风俗,矫正浮薄陋俗,重新确立社会道德标准。

张咏实行的这些政策,促进了四川经济发展,人民生计有了保障,社会也就逐渐趋向安定。

规范私“交子”,移风复俭约

数年后,张咏再次担任益州知州。这一次,他将民间流通的“交子”规范化,成为世界上流通最早的纸币,他也被誉为“交子之父”。

《续资治通鉴》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因为战乱波及,四川铁钱奇缺,商贸非常不便。成都钱庄老板们便印制一种代金券,作为铁钱替代品,进入市场流通。当时益州经过张咏第一次治理,经济兴旺发达,陆续出现了80余户钱庄。

存款人把铁钱交付给钱庄,钱庄把存放现金数额填写在用桑树叶做的纸卷上交还存款人。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钱庄30文钱的利息,即3%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的桑树叶纸就是“交子”。

随着“交子”使用越来越广泛,商人联合成立发行和兑换“交子”的店铺,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后来随着“交子”防伪功能出现,逐渐成为真正用于价值交换的货币。

“交子”大行其道时,少数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钱庄伪造“交子”,进行金融欺诈。景德年间,张咏对益州“交子”铺户进行一番整顿,剔除其中的不法之徒,改由他所甄选的16户规模较大商户特许经营。至此私“交子”发行取得了政府认可。到了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从此,“交子”成为宋朝川峡四路的法定货币,与铁钱相权而行。

张咏第二次治理成都,除了整顿金融市场外,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移风易俗上。

宋初,蜀人“知向学而不乐仕宦”,二十余年没有出过官员,士人心态与朝廷还有隔膜。张咏第二次入蜀后,在当地奖励兴学,鼓励士子读书,形成读书热潮。他选拔蜀地学识渊博善于讲学的士人充当学官,还多次亲自去学校慰问劝学。张咏对读书人的重视和优待,使“蜀人不以千里为远,来学者甚众”,激发了蜀人读书应举的热情,改变了蜀中士人风气。

张咏以儒家思想教育和引导蜀中士子,矫正蜀中轻狂浮薄习性。他时常作诗,以蜀中前贤扬雄鼓励大家,劝他们积学守儒,改变地方陋习。后来他的四川弟子张及为政(湖北)谷城,“浮诞归厚,凶狂自驯”,取得了很好治绩。张及传承张咏的“刚直”,见太守开掘河道,愤然道:“干涸农田,引水以游乐,可乎?县令可不要,水不可引走。”弟子李畋则以道义文章教授弟子,为(四川)荣州减免苛捐杂税,深受百姓拥戴。

当时蜀地富庶,但民风浅俗,潜藏着衰败危机。张咏谈到蜀地祸乱缘由,即在“奢侈极珠贝,狂佚务娱乐”,久而久之“极祸必作”。他认为救治蜀乱的药方,就是“移风复俭约”,改变蜀地奢靡风俗。

张咏提倡俭约,强调以身作则。他曾对李畋谈起为政“要领”:“信及于民,然后教之。言及于义,然后劝之。动而有礼,然后化之。静而无私,然后民安而乐业矣。”这四者的关键,在于自己率先垂范,如若言行不一,百姓私下必有所非议。

张咏本人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他性刚寡欲,唯着皂色布袍,角带也不事外饰,自家寝室中没有侍婢,服饰器物都空空如也。以至李畋说张咏寝室寒酸得连寺院禅房也不如。因此,张咏提倡俭约之风,往往能够获取民众的信任。

张咏曾问李畋,百姓真的信任他吗?对方回答,侍郎威严仁惠普及百姓,大家都很信服。张咏却说,前一任期应该没有信服,第二任稍稍信服了,信服五年方得成功。他深知取信于民实属不易,所以始终谨慎律己,励精图治,终于取得了民众信赖。

蜀地民风喜欢奢侈爱好游乐。张咏一方面顺应当地风俗,一面加以节制约束。他制定的规则办法,后任官员谨慎遵守。正月十七日的钱灯会,正月二十三日的蚕市,二月二日的小游江,都是张咏定下来,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张咏还经常趁着春季,自己勤于稼穑,以此感化百姓。久而久之,百姓皆知张咏苦心,一心于耕耘,四川更加殷富。

人无幼艾,争捧牢酒,列拜于庭

宋初四川数次大乱后,张咏施展才干,将动荡不安局势稳定下来。自是之后,终北宋之世,四川再未出现大动乱。张咏也因而赢得了崇高声誉,成为北宋最有名的治蜀名臣。韩琦即说:“张公以魁奇豪杰之材,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而张咏言行也被蜀人编录刻印,在蜀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百姓纪念张咏延续数百年之久,他离任崇阳后,崇阳县民即生祠张咏,春秋祭祀不绝。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当地又建起张咏祠堂,规模更大,香火更盛。南宋蒙元,政权虽有更迭,但祭祀张咏、怀念恩情,却始终如一。到了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崇阳百姓为故去三百多年的张咏新建祠堂于北峰亭。近年来,崇阳县又建起“乖崖亭”,缅怀这位治民能臣。

张咏任湖北转运使司时,关心民瘼,爱护民力。当地百姓后来也建有“乖崖堂”纪念他。如今,在武汉黄鹤楼景区,重新修葺的“乖崖亭”矗立其中,观赏怀古的游人络绎不绝。

在蜀地,百姓对张咏的纪念更加隆重。张咏死后,蜀民闻知,罢市号恸,得咏遗像,置成都天庆观内的仙游阁,建大斋会,事之如生,岁岁不绝。后世蜀官,也纷纷修葺祠堂,纪念张咏。每每祠堂落成之日,人无幼艾,争捧牢酒,或喜或泣,列拜于庭。到了明洪武十七年,成都府治西南建起三公庙,祭祀秦蜀守李冰、汉守文翁、宋守张咏,岁时有祭。

“在张咏任职过的地方,百姓怀念至今。但在他的故乡,张咏却有点默默无闻,实在让我们后人有些失落。”张咏后人张万合说。

新闻推荐

鄄城县董口镇三举措强信访体系促社会和谐

本报鄄城4月25日讯(通讯员马站)今年来,鄄城县董口镇积极采取三项有力措施,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准确摸清底数,及时...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