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50年战友情,他们是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牡丹晚报 2017-07-14 18:48 大字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敏静

7月12日,年过7旬的宋守志来到牡丹晚报接待室,他手持一张拍摄于1966年的老照片。斗转星移,时光穿梭,50多个春秋早已将照片上年轻的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宋守志说,时间能够改变一切,但是,永远无法改变他们的战友情谊,如同深秋的果实,甘甜而芬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老越香醇。

“1965年,20余名鄄城同乡应征入伍,共同到西安某部队服兵役。”据宋守志回忆,当时他年仅19岁,是原鄄城县临濮镇户屯大队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听说部队要招收文化兵,宋守志等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并顺利被部队录取。50多年前,他们扎根西北高原,为祖国站岗执勤,他们战严寒、斗酷暑,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和战友并肩作战的日子早已在他的心中烙下了印记。

“1980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后勤部队,我们负责为前方运送军需物资。”宋守志说,当时的军列每节车厢可以载货60吨,按照要求,五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他们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军需物资的装车工作。为了保证火车按时起运,他们和时间赛跑,寒冷的冬天,汗水时常湿透了他们的棉衣。如今回忆起来,宋守志十分自豪,他说,他和战友们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说起从军的日子,宋守志神采飞扬,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曾经的工作岗位。

据宋守志介绍,当时部队条件十分艰苦,工资也不高,每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但是,他们仍然无怨无悔,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给了国家。他至今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战友张帮军从西宁往拉萨运输西藏人民急需生活用品时的场景。“沿途都是石头路,而且经常遇到洪水和雪崩,汽车时刻存在掉入山谷的危险,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运输。”宋守志说,运输物资来回一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而他的另一名战友任金录作为一名野战医院的干部,经常带领医疗队到边疆走访,为群众看病,遇到疑难手术时,一天一夜不下手术台……艰苦条件下,战友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在部队服役5年、10年、20年,虽然军龄有长有短,但是他们兢兢业业,流血流汗,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国家,战友王丙敬还曾于1969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转业后,曾共同服役的战友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有的担任警官、法官,还有的在工商、税务等部门工作,在各行各业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5年10月18日,这些老战友于菏泽城区举办了“鄄城战友参军50周年纪念”活动,和老战友的再次相聚更让宋守志刻骨铭心。八一建军节马上到来,作为一名老兵,他更是心潮澎湃。“忆当年,为国参军青春无悔。看今朝,夕阳映照下晚霞更红。”宋守志说,如今,国家富强,各方面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他们会继续关注国防建设,期待国家更加富强。

为凝聚亲情和乡音,本报推出家史栏目,挖掘记录一个个家庭传承发展的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口述或者投稿的形式参与,抒写家族历史,也可讲述家庭趣事,期待您的参与。

参与热线:18853010117。

投稿邮箱:42775587@qq.com。

新闻推荐

弱肩撑起三个家 ——记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大罗庄村好媳妇任凤萍

入夏以来,温度一路攀升。在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大罗庄村也有一个持续升温的话题,那就是村民任凤萍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身患残疾的二伯哥,如今面对生病的大伯哥,她又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大哥一家的日常家...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