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实施“间车贫扶”贫扶准精领引,式模的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挣
“在家门口打工,时间上灵活,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一天还能挣60多元。”家住鄄城县彭楼镇彭楼村的孙慧对这样的工作很满意。以前她只能依靠地里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每月收入近2000元,家里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孙慧所在的工作场所为“***点”,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扶贫车间”。
近两年,鄄城县建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门路,首创在家门口兴建“扶贫车间”的模式。“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让当地贫困户“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
家门口就业 挣钱、顾家两不误
家住彭楼镇彭楼村的贾瑞玲吃过中午饭,将孩子送到金石希望小学后,就去小学对过的彭楼村***点工作,“孩子今年上三年级,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就选择留在家中,前几年家里收入一直靠地里,有时在村附近打点零工,从去年开始在***点工作,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工作也不累,还能在家照顾孩子。扶贫点对过就是小学,吃过饭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来工作,放学后再一起回家,有时孩子放学早了,还能在就业扶贫点学习。”
在彭楼镇彭楼村***点,齐鲁晚报记者看到两个3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连在一起,绣花、制扣、缝纫、粘贴商标,80多名工人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两个车间是连在一起的,流水作业,主要生产旅游帽和街舞帽。这多亏了镇里建设的***点,要不俺不但要多拿出120多万元的办厂资金,还得为招工作不少难。”扶贫点负责人郭瑞霞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郭瑞霞说,***点南面是镇中心幼儿园,北面是金石希望小学,工人在这儿上班,又不耽误接送孩子和干家务,像贾瑞玲一样将孩子送到旁边学校再来工作的,在扶贫点占到一半。
“之前在青岛服装厂打工,但一直梦想着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然后带领乡亲致富。”郭瑞霞说,2016年春节回家时,看到政府在村里建了不少的***点,便去镇里进行咨询。没想到,只要能保证最大限度吸引贫困人口到就业点务工,镇里不仅在就业点租金上给予优惠,还帮助办理开业前的一切手续,便与丈夫商量把厂子办到鄄城彭楼来。
现成的厂房,现成的设备,在镇里的支持下,郭瑞霞亲自当老师对有务工意愿的群众进行了技术培训,一个拥有82名员工的制帽厂很快就红红火火地生产起来。“办一个这样的厂子,一般得投资200多万元。由于厂房是现成的,俺只是在购买机器上新投资80多万元,节约了不少钱,资金周转上宽绰多了。等俺再有了积累,将租用更多的就业扶贫点,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贫困户致富。”面对当前的生产状况,郭瑞霞对未来信心满满。
“现在全镇18个行政村都建有***点,贫困群众有了工作,不出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改善。”鄄城县彭楼镇党委副书记刘登稳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点 让贫困村民就近就业
在董口镇后宋楼村***点,吕华英正在给发质定型,“之前家里收入主要靠地里,在这里打工后,按计件算工资,农忙时就忙地里活,不忙了就来这里打工,一月能有1500左右的工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据董口镇后宋楼村***点负责人张际峰介绍,2010年,他们利用自己的院子建立起第一个发制品代加工点,由于他们肯钻研,不放弃,生意越干越好,去年厂子改成了“扶贫车间”,有50余人在这里工作,贫困户占到一半,由于是计件算工资,并不耽误村民干农活,只要有三五个小时的空闲时间都可以来这里打工。
“随着接收的订单越来越多,我们又陆续建立分点20余个,分布在董口、旧城、什集等周边乡镇及河南濮阳,从青岛、菏泽等地的工厂接订单,将编发等简单工序发放给周边群众进行代加工,人均月收入1500余元。”张际峰说,虽然厂子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他们为村民做贡献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咱富起来了,也要把咱村里的百姓带动起来,让大伙都富。”
董口镇胡庙村在县扶贫部门的帮扶下,发展了金银花种植,并成立了胡庙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扶贫办利用15万元的专项扶贫款,并吸收村民自愿入社参股,在村里成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贫困户可以免费赠股,优先享受贷款权,用于购买金银花花苗和肥料。村民周贤明的母亲年老多病,是胡庙村典型的贫困户。互助社免费赠股给周贤明,他入社后借款5000元,建起了一个小型烘干室,专门为本村及邻村金银花散种户提供烘干服务来增加收入,实现了脱贫。
“三个一工程是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指一人一岗,一户一案,一村一品,落实一人一岗,我们抓好扶贫车间的建设、管理与利用,我们全镇有33个行政村,有39个扶贫车间。”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说。
送岗上门、就近就业 目前已有536个扶贫车间
去年以来,在推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鄄城县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就业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就业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共新建、改建扶贫车间536个,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67603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7039人。2016年,通过扶贫车间实现脱贫的人口1.35万人,占全县总脱贫人口的34.7%。
据悉,鄄城县制定《关于加强扶贫就业车间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贷款、招商、用电等9个方面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并通过财政扶持、“第一书记”和县直部门援建、重点企业捐建等方式,利用闲置民房、小学旧址、村级活动场所旧址等,在全县每个行政村新建或改建了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扶贫车间。要求扶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离村头不超过200米,建设靠近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场所,使贫困群众做到了送完孩子、伺候完老人、干完农活,再去车间打工挣钱。
“扶贫车间在推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效引导贫困群众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鄄城县扶贫办主任李海鹏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工,每天收入20至60元不等,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上能顾老、下能顾小,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古泉街道办事处常庄村贫困户高秀英,因为带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不能外出打工,去年开始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就业,从事发制品加工、藤椅编织,每月挣1000元左右。“有了扶贫车间,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儿子,政府这个法子实在太好了!”高秀英如是说道。
“扶贫车间不仅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还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由于专心生产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门聊天、玩扑克打麻将的少了;相互交流技能的多了,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的少了,改善了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李海鹏坦言。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菏泽市采取了资产收益的扶贫方式,利用扶贫基金入股产业,收益按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对半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通过扶贫车间实现就业脱贫。目前菏泽建成了1852个扶贫车间,老年人、残疾人可以在家门口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很多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中通过自食其力,增加了收入,也增强了生活自尊和信心。通过产业扶贫,外出打工人员归来,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得到解决,家庭邻里关系和睦了,乡风文明得到了改善,“扶贫车间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新闻推荐
本报鄄城3月22日讯(记者赵念东)近日,齐鲁晚报记者从鄄城县农机局获悉,近年来,随着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鄄城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一些高科技、环保、低碳农机...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