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生
11月 24日,73岁的彭衷向牡丹晚报记者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彭衷介绍,他的母亲有着中国农民身上宽容、善良、孝顺的优点。“母亲的行为默默地影响着我,让我终生受用。”彭衷说,他的母亲1921年出生,2001年去世,老人操劳一生,却很少为自己考虑……
母亲珍藏的古书
我的老家在鄄城县李进士镇田楼村。母亲说,在我出生前,她做过一个关于书的梦。在我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梦见她去许堂赶集,半路上捡到一本书,她随即捡起来放入了怀中,醒来后,就感觉肚子疼,不久就生下了我。母亲说,从那时候开始,她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土地革命时期,黄河两岸也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苦的农民扬眉吐气,地主老财们忍气吞声,地契和账目等一件件被焚烧,引来男女老少围观,娘也来看热闹。
一本黒黝黝的古书靠在一大堆地契、账目、古画旁等待焚烧。谁也不理会它,谁也不吝惜它,就像地契被人们僧恨、仇视一样。熊熊的火熖燃起,一民兵用棍子高高挑起那本书籍准备向火堆里送,谁知用力过猛,加上火苗的冲力,竞奇迹般地冲到娘的脚下。民兵也不理会,娘顺势将书踏在了脚下。火焰熄灭了,人走散了,娘蹲下,小心翼翼地把书揣入怀中,拿回了家。
母亲将书籍拿回家后,翻开来看,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奶奶说,要是硬点还能做鞋样,这本书又薄又软,啥用也没有。姑姑要扔掉,娘舍不得,便把书放在了柜角里。后来,我问娘为什么保留这本书,娘就给我讲了生我前做的那个梦。
后来洪水来了,房屋倒塌,柜子里的衣服湿了,那本书也湿了,书页都粘在了一起。娘把书放在院子里晒干。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省城文化馆的人。他来我家玩,突然发现院里的书,眼光立即拉直了。他说,这是一本具有研究价值的书,想把它买下来。母亲用塑料袋仔细包装好,送给了他,并且说这本书终于遇到了懂它的人。
母亲离婚不离家
我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外参加革命,很少回家,解放后去聊城当了一名老师。解放初期,村里出现了一次离婚潮,很多留在外地的革命青年要和妻子离婚,重新组建家庭,娘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有一天,我问娘,爹会不会不要我们。我娘坚信地说,你爹不会的,他是教师。当时我心里很高兴,为有一个当教师的爹而自豪。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院子里围了很多人,母亲坐在地上一直在颤抖,从周围人的口中我得知父亲和母亲离了婚,又重组了家庭。娘就那样坐着,一直没有流出眼泪。村里和母亲要好的姐妹都劝母亲,让母亲离开这个家,“上有老,下有小,看他怎么过。”母亲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撑起了一个家,离婚不离家。
因为这件事,娘大病了一场。病好后,娘仍然像往常一样照顾爷爷奶奶、下地干活。
从这件事后,每次母亲看到我拿起书本就很恼火。她觉得书上的东西没用,是农村人就应该老老实实种地。特别是在我结婚后,母亲对我看书的行为更是反感。有一次,她看见我看书,竟然拿起擀面杖打我。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是,让我带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后来,我不再当着母亲的面看书了。
母亲的宽容影响了我
父母离婚后,母亲带着一家老小过日子,父亲在聊城上班。后来,父亲带着重组的家庭回到了老家,并且和母亲住前后院。母亲不仅没有找父亲的麻烦,在生活上还经常帮助他们。后母去世后,母亲的眼睛也不好了,做不了针线活,就请别人帮助后母的孩子做衣服,并且告诉我,要和兄弟姐妹团结好。在母亲的教育下,虽然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同父异母,但比亲兄弟姐妹还要亲。母亲的言行也感染了父亲,父亲多次向我表达,对母亲亏欠太多,让我好好孝顺母亲。
母亲操劳了一生,大多数时间想的都是别人,很少为自己考虑。现在我的孩子们都长大了,每当遇到好吃的好玩的,她们都会说:“如果奶奶还活着该多好……”
- 相关新闻
-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