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村有项目 户户有良策 人人有岗位 兜底有政策鄄城实施“一人一岗”助力脱贫攻坚

菏泽日报 2016-04-25 09:22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常慕城)记者日前来到鄄城县彭楼镇舜王社区采访时看到,在鄄城县发改局、交通局援建的就业扶贫点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加工、制作电子配件。就业扶贫点重点安置田庄、刘大楼两个省级贫困村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就业,目前吸纳群众150人,其中贫困人口78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左右,同等条件下贫困群众薪酬增加5%。

借助全市开展“双联双创”活动,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扶贫脱贫的机遇,鄄城县采取了“四送”措施,就是“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

送项目到村,就是为每个村建设就业扶贫点,把就业项目送到村。为此,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帮扶全县103个省级贫困村,采取政府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其余资金由联村单位负责的方式,为村里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就业扶贫点。其余村由县乡财政分类分步建设,全县计划建设468个就业扶贫点,已建成351个,还有部分正在建设,3月底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送就业到户,就是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全县所有就业扶贫点全部建成后,可实现每个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目前,就业扶贫点已经带动476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630多人。对村级卫生保洁员、农村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在条件符合、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原则上全部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已有1864名贫困人员在公益岗位就业。

送技能到人,就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整合县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先后举办户外家具、发制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免费培训班280多次,培训人员22600多人。

送政策到家,就是送扶贫政策到千家万户,重点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社会兜底扶贫。

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表示,下步将继续加大力度,确保达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标,实现“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

“群众赢”,就是通过就近就业,确保每个扶贫就业点贫困人口达到40%以上,同等条件下贫困人口的薪酬比普通群众提高5%,既能持续稳定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又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经营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一大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又可以逐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支部赢”,就是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就业扶贫点建成后,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年租金1.5-2万元;就业扶贫点房顶建设光伏发电设备8-10组,每年可增加净收入2万多元。这样,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左右,不仅彻底解决了“空壳村”问题,而且能够用于贫困户救助和村内公益事业,更好地服务群众。

“企业赢”,就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缺少劳动力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产业赢”,就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聚集,提升全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闻推荐

鄄城多措并举监管秸秆焚烧

...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