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找准穷根子 开对药方子 ——鄄城县***工作侧记

菏泽日报 2015-07-22 09:37 大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鄄城县牢固树立扶贫攻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的贫困村入手,大力实施“***”,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百姓欢迎的路子。

扶贫对象找得准

左营乡郭集李庄村贫困户李同起对记者说:“干部来调查的时候,几口人,几个劳动力,几亩地,种得是啥,有没有副业,收入咋样,房子啥样,还有啥值钱东西,问得可细了!”

村干部补充说,入户调查只是第一步,还要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横向对比、评议、投票,40多名群众代表嘈嘈三四天,才确定贫困户名单,公示后没有一个提意见的。

据鄄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德平介绍,识别贫困户“就像犁地一样把全县犁了一遍”,全县共识别出27.6万贫困人口,7.9万贫困户,258个贫困村,其中省级贫困村103个,贫困人口91699人,贫困户25119户,统一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再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扶持,最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壮大产业摘穷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鄄城县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强“造血”功能的根本来抓,大力鼓励、支持、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传统本土产业。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鄄城县在贫困村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左营乡蔬菜中拱棚项目,乡政府集中流转土地200亩,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设蔬菜拱棚,产权归贫困户所有并优先承包,不承包可入股分红,合作社管理。旧城镇西周楼村在旧村址新发展葡萄拱棚400亩,临濮镇新发展辣椒种植1000亩,董口镇发展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1000亩,彭楼镇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村各一处。

扶贫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对症施策拔穷根

“***就是找准穷病根,政府开对药方子。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药方子\’。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搭配,到户到人扶贫攻坚,真正将扶贫扶到根上。”李德平说。

鄄城县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细化了扶贫信息,分析了致贫原因,落实了帮扶人、帮扶措施。

董口镇朔村的帮扶措施是“放母还羔”,就是发给贫困户1只母羊,一年后上交村委会1只母羊羔,新上交的羊羔,由村委会再次发给新一轮贫困户,循环扶持,滚动发展。

在邓兴华家院子的一角,有个用木棍扎成的简易羊圈,里面圈着2只羊。邓兴华说:“1只母羊已经还回去了,剩下这些就是最值钱的家产。有这2只羊,我家脱贫就有希望。”

强化就业扶贫,“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鄄城县充分利用人发、木材加工、家具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在贫困村发展分厂、加工点和生产基地,对接家具、人发、服装等类企业,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尚百丽户外家具公司吸纳农村就业人员近万人,人发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就业人员1万多人。

在汇集各方资源,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格局的基础上,鄄城县的***目标十分清晰:2015年全县脱贫任务4.5万人。

通讯员 丁秋松 记者 焦同帅

新闻推荐

鄄城县发制品产业园被评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