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笊篱:铁丝编织的艺术

牡丹晚报 2015-03-10 21:01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通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编织的金属笊篱慢慢被挤出市场。

64岁的王义刚是菏泽从事笊篱编织寥寥可数的老手艺人之一。3月7日上午,牡丹晚报记者在他位于鄄城县陈王街道办事处王建场村的家中,见到了他。

安详自如地挥动手腕,把两根铁丝绞成花状,铁丝发散出来一圈一圈编织成网状,如此反复,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一把笊篱已经初具成型。牡丹晚报记者注意到,除剪断铁丝及锁边时需要用到钳子外,其他全凭手上功夫。

笊篱是传统的烹饪器具,像漏勺一样,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每个家庭都少不了。“手艺是跟父亲学的,我从记事起就看着父亲编织笊篱,久而久之就学会了。”说起关于笊篱的往事,王义刚回忆说,他当时只是在父亲忙时做下手,没想到学会了,后来还一直干了下来。

“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十六七岁就开始独立编织笊篱。”王义刚说,之前每当赶集时,他就挑着笊篱到集市上,每次都卖个精光。现在,他一有时间也编织一些,用三轮车拉到集市上卖。

在王义刚看来,编笊篱最初是为了生计,但现在早已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编织手工笊篱耗时耗力,两天才能编三把。”王义刚说,用铁丝编笊篱看似轻松,但因编时颈部要保持一个姿式,时间久了,会造成颈椎劳损、视力疲劳。

“不少人喜欢用手工笊篱,但做这个的少了。”王义刚说,“做这个不能发家,干好了每月也就几百元,年轻人出去打工,只要肯出力一天就能挣一百多元,谁还愿意干这个?”王义刚说,他的孩子现在没一个愿意做这个的。

王建场村以前有几名靠编织笊篱营生的手艺人,慢慢地,有些人放弃了这个职业。目前,村里只有他一个人做。

手工编笊篱不赚钱,为何还坚持做?“我热爱这门手艺,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王义刚说。

读者朋友,就本报为拯救文化遗产开辟的 “寻访菏泽祖传手艺”栏目,您如果有什么线索,可拨打热线1600000告诉我们,让我们共同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份力。 

新闻推荐

太奇葩!吸毒者的世界常人看不懂

本报记者 冯 锴菏泽市...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