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叉舞起来 —— 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见闻

菏泽日报 2015-01-05 05:17 大字

什李村村民正在舞马叉晃身、旋转、踢腿,马叉在身边飞舞并“咣咣”作响……

62岁的李广助,脱掉棉外套,给记者表演了几个马叉套路,只见他手握马叉,双脚分开站立,马叉头朝上,用一只手将马叉从手背滚到手心,在怀中来回旋转,形同孙悟空耍金箍棒,上身还随马叉的转动而扭动,这一式就叫做“怀中抱月”;忽而双脚打马叉,将马叉从头上顺时针旋转,从手臂上滚到手上,后向天上摔,双手接起,再旋转,马叉不落地,这叫“霸王拔顶”;忽而脚稍微分开站立,人呈直立式,将马叉沿顺时针方向从腰上绕过,这叫“蛟龙盘玉柱”。2014年年底,记者在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亲眼目睹了舞叉高手的精彩表演。

玩马叉,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然而,在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这种民间舞蹈很受热捧。

什李村有2000多人,玩马叉的武术队,长年保持在七八十人左右。

据武术队队长李振红介绍,他们村玩马叉的可考历史有1200年左右,一开始,马叉还是一种冷兵器。到了后来,每逢年过节,什李村武术队都要外出或在邻村一带举行舞狮子表演,而当时只是让队员手持马叉站成一个圆,护场子。在开始前,先舞一段马叉开路,让舞狮子表演有足够的场地,慢慢的玩马叉和舞狮子就结合在一起了。

李振红告诉记者,要想玩马叉、舞狮子,第一步是先练大红拳、学武术,练好基本功后,再慢慢地练习其他项目。

李振红的父亲一直是武术队的教练,在父亲的影响下,他13岁开始练习,现年63岁的李振红已经玩马叉五十年了。

村里像他这样练了几十年马叉的人很多,村民李广助、李广心、李振敬等,把马叉都练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有些人为了练习马叉,基本上是随身带着叉,有空就练习,早晨起来练,晚上睡觉前练,就连下地干农活休息时,也要放松一下,处于痴迷的状态。

李振红说:“村里的武术队以前去过很多地方,东到过泰山表演,西到过华山表演。到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基本上不再外出,但是在本地,每年还要表演个十场八场。”

聊到玩马叉的前景时,在镇文化站工作多年现已经退休在家的李振一告诉记者,现在还没有断层,老中青都有优秀者,年龄最小的李亚萌才13岁,已经开始上台表演。

但是说到以后,李振一不无担心:“我们村里的武术队,全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经费,外出演出也是凭热心,像李振红说的当年去泰山、华山演出,他们也就是管个饭,回来时给个路费钱,现在基本上还是走的这路子,去哪里表演,基本上都是只管饭,给点路费钱。 目前开始学马叉的,基本上都是上着学的儿童,有些孩子考上学后就不再玩了,有些在家的,玩着感觉不当吃不当喝的,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也没有再玩下去。”

马叉的做法和马叉的套路被认为是村里的机密,不外传,马叉都是村里一位叫李广勇的老队员打造,后来李广勇去世了,他们就拿着叉样,指点着让外面的铁匠打造。

叉杆也有讲究,一般都是用椿木,不容易变形,而且越用越糙,不容易滑,有些为了让杆更糙,还在杆上面缠上几层布,玩起来更得心应手。

“原以为,慢慢的就会没人玩这个项目了。”李振一说,“村里的马叉艺术已经申报了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县里正帮着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不用担心失传了。”   文/图  记者 郑华伟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认真查找问题鄄城乡镇纪律巡查来真的

...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