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木材加工带富后刘寺村

牡丹晚报 2014-12-03 21:24 大字

□记者 通达

昨日,一走进鄄城县阎什镇后刘寺村,牡丹晚报记者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木香味,听到阵阵机器轰鸣声,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木片。

位于村大路两侧的木材加工点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牡丹晚报记者看到,每个木材加工点的工人都在忙碌,削皮、切割、晾晒、收皮、打包,每道工序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后刘寺村是一个只有200余户700余人的小村,却以‘多\’远近闻名:工厂企业多,大大小小的板材加工厂近200家;外来务工人员多,外来打工人员2400多人,是全村人口的3倍多。”村党支部书记刘学昭自豪地说。

“在我们这里,年轻老板非常多”

昨日,一辆挂着河南牌照的大货车停放在鄄城县阎什镇后刘寺村的龙腾木业内,老板刘仁龙正忙着清点货物数目。“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厂子,在我们这里,年轻老板非常多。”他说。

退伍后,刘仁龙像大多数退伍青年一样,也迷茫过。当时,村里已经有一部分人从事木材加工生意。对开厂加工木材,刘仁龙也有顾虑。他主要担心的是,生产的产品不好销售,货款不好收回。

然而,刘仁龙的担心是多余的。

2003年,经过一番筹备,刘仁龙的旋皮加工厂成立了,由于产品质量好,很快就有了稳定的客户,来拉木皮的货车特别多。“当时,一年下来可以挣10余万元。”刘仁龙笑呵呵地说。

后来,有了经验的刘仁龙,扩大了生产规模。

刘仁龙的工厂生产供建筑工地使用的板,首先从别的村民手里收购用镟木机将木材切成一张张约1毫米厚的薄皮,然后利用薄皮加工成板。这些年,房地产发展迅猛,对板材的需求量很大,他的工厂生意相当红火。

像刘仁龙一样的年轻老板,几乎遍布后刘寺村。很多工厂几乎都是全家“上阵”。

以前在外打工剩不下多少钱,如今不出家门就有高收入

现在的后刘寺村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青年。因为,在这个木材加工产业热火朝天的村子里,你可以找到很多与木材有关的工作:锯工、晾皮、收皮、打包……

以锯工为例,一般的工人一天就可以收入一百多元,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可以收入200元。“比在外打工要好很多。”说起待遇,村民刘义海高兴地说。

34岁的刘义海是后刘寺村一位普通的村民。“之前在外打工,忙活一年,除去各种费用,到家根本就剩不了几个钱。”提起过去,他摇了摇头。

据了解,刘义海以前在海南、云南从事玻璃钢座椅安装工作,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现在不用出门就有高收入,还方便照顾家庭……”他说。

在后刘寺村的道路上,很少看到闲逛的村民,很多住户的大门紧锁。偶尔见到有老人闲聊,也大多年逾古稀。

“能干活的都到厂里干活了,哪会老在家待着?”一位村民一句话道破机关。他说,后刘寺村大多数人居住在自己的工厂里。

集团化道路,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板材加工的兴起,也促进了后刘寺村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些没有能力办厂的村民,利用自己的所长,购置了运输车辆,为厂家收购原料或外送成品。

村内的车辆本来就突然多起来,再加上外地客商驾驶的,每天都有近百辆大小车聚集在后刘寺村。

由于车辆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饭食、外来客商的接待相应增多。“在厂里吃饭有安全隐患,去镇里吃饭又太远,一般情况下,来了客人都去村里的饭店。”一家工厂的负责人告诉牡丹晚报记者。

一些村民从中看到新的商机,一家家餐馆开了起来,干净的环境,精致的农家菜,既合乎大家的口味,也解决了待客的困难,生意格外红火。“中午过来,这里都坐满啦!”后刘寺村一饭店的服务人员高兴地说。

“现在,各家各户的规模还比较小,下一步,我们准备走集团化的道路,让群众的钞票多、轿车多,村内建大酒店也就不足为奇了。”谈及以后的打算,后刘寺村党支部书记刘学昭说。 

新闻推荐

戒掉烟瘾改购彩,喜得群英会万元奖金

屋外寒气逼人,屋内温暖洋溢。近期,位于鄄城县黄河路东段工商局对过的37172905投注站里人气特旺。走进站内,就能看到销售员任先生热情地为彩友们推荐号码,大家也热情讨论如何选号才能更容易中奖。原来...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