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鄄城县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菏泽日报 2011-11-21 10:44 大字

本报讯 (通讯员孙明海 黄显清 王保田 记者焦同帅)初冬时节,天气渐冷,但在鄄城县富春乡史庄村西70亩林下柴鸡养殖场里,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树木成行,牧草成方,近万只柴鸡嬉戏其间,柴鸡吃虫、草,鸡粪肥力高,林“养”鸡、鸡“育”林,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链条,仅此一项,使村民陈广亮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这种林下养殖模式只是该县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循环经济链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鄄城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政府、农户和涉农企业联手互动,全力打造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化链条,让农业在循环中实现了增值、增效、增收。

该县把农作物秸秆作为循环“起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利用秸秆作饲料,发展养殖业。他们利用“青贮”、“氨化”、“微贮”的方法,把秸秆变成饲料,饲喂畜禽,畜禽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渣用于坑塘养殖或还田,产出新的秸秆,形成了“秸秆—畜禽—粪便—沼气—秸秆”的循环链条。每年用作饲料的秸秆达50多万斤,大牲畜年出栏量达37900余头。食用菌种植也是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秸秆—食用菌—废弃物还田—秸秆”循环模式。

前牟村村民牟春来一拉开关,“沼气灯”马上就亮了。牟春来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照明、做饭不用花一分钱。”在鄄城县,像牟春来“一户一循环”的生态型家庭随处可见。该县为引导农民巧用生态小循环,推广“秸秆—畜—沼—果(菜、渔)”模式,采取每建一处沼气池补贴1000元的办法,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

以种植、养殖、加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不仅让老百姓得到经济实惠,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厕所卫生、畜圈卫生、秸秆气化、庭院绿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农业清洁生产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引导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到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中来。引进的艾农生态肥业、鄄城微生物肥业等就是以秸秆和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他们将利益建立在循环链条上,实现了“从土中来,回土中去”的能量循环,既壮了肥力,又保证了农业无公害生产。

此外,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还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目前,该县初步构建起粮食作物、食用菌、蔬菜、瓜果、草食畜禽等5大生态产业化链条,全县小麦总产量达到38万吨,瓜菜菌种植面积30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9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1500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7个。

新闻推荐

鄄城: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致富

...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