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日子越过越滋润 ——鄄城县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纪实

菏泽日报 2011-08-15 10:48 大字

“收入增加了,头脑充实了,农村干净了……”这是近日笔者在鄄城县农村采访时,群众说得最多的话题。近年来,鄄城县坚持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努力建设“幸福鄄城”,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小日子越过越滋润!”

“出家门,进厂门,农民快乐似神仙”

“俺也像城里的人一样,在工厂里上下班,也成了工人了。”李进士堂镇陈庄村青年妇女刘翠花说起话来快人快语,如同竹筒倒豆子,毫不保留地向笔者掏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刘翠花所说的工厂,是离她家不到1公里的天康化工厂,工资待遇也不比城里低。她的丈夫在县城一家木材加工厂上班,夫妻两人都成了工人。“出家门,进厂门,农民快乐似神仙。”刘翠花说着高兴地哼了起来。

近年来,鄄城县采取抓工业园区建设促就业、扶强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放手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振兴经济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要”企业,向企业“要饭碗”,把企业建设作为农民工就业的 “主阵地”。目前,县工业园区企业达到170多家,吸纳6300人就业。同时,该县依托林木、畜牧、瓜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创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转化项目,成为吸纳各类劳动者的重要载体。目前,有12万“泥腿子”走进工厂,过上了“上班挣工资”的生活。

“学科技,忙挣钱,农民致富不犯难”

“学科技,忙挣钱,农民致富不犯难。”这是流行在鄄城县农民中的一句顺口溜。近日,鄄城镇西阎庄村张银山将一本由当地蔬菜办编写的 “蔬菜生产技术要点”展示给笔者看。“啥时候干啥,上面写得一清二楚,只要照做不误就行了。这是俺挣钱的‘指南针\’。”他笑着说。

近两年,鄄城县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培训班、科技下乡、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并举,多个层次联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今年,县里培训各类农机操作手1000多人次,参加跨省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达1600多台,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该县还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培训“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科技人才。这些科技致富能手经常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为农民传授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传送农村致富信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今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多场次,有6万农民受益。

讲生态,树低碳,乡村一片“艳阳天”

走进引马乡大黄庄村葛广福家的厨房,只见他“啪”地一拧沼气灶的开关,气盘上立即腾起蓝色的火焰,均匀地舔着锅底。像葛广福一样,鄄城县目前已有近6000多个农户用上了沼气这一清洁能源。

近年来,鄄城县积极构建生态农村,从农村安全饮水、生态建设以及“脏、乱、差”治理问题入手,促进了新农村协调发展。县里对生态鄄城建设中涉及农村的项目,逐项分类细化并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强化了协调调度和考核,全面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养殖等各项生态建设。结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强了农村水源地的环境监管,确保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对影响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各类畜禽养殖场落实了环境规划和污染防治措施。目前,这个县累计完成改厕6.82万座。同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庄”创建活动,增强了农民的生态观念。

通讯员傅成银

新闻推荐

柳条变“金条”

...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